第十六章 帝符之迷(3 / 5)

月的分布和运势出现了异象,顿时感到十分惊愕,然后立即回到精舍之中,用风角星算之术进行了一番推演,这才惊恐地发现,箫梁之国运,已步入了上皇阶段,也就是道教所谓的灭世之劫,于是潸然写下了一首极为悲催的杂言体诗,《寒夜怨》,诗的内容为

夜云生。夜鸿惊。

凄切嘹唳伤夜情。

空山霜满高唳平。

铅华沉照帐孤明。

寒月微。寒风紧。

愁心绝。愁泪尽,

情人不胜怨。

思来谁能忍。”

讲到此,吴教授突然停了下来,情绪似乎变得有点激动,只见他取下鼻梁上的眼镜,用手抹了抹,又慢慢戴了回去,然后黯然地说到

“你们从中可以感受到陶弘景当时的内心,是多么的苦楚、凄凉和无助,甚至愤恨啊!&nbp;“谁能忍”,这三个字,真真切切反映了陶弘景对梁武帝是多么的千般怨、万般恨。据此,那位明代学者认为,应该就在这年,也就是公元514年,那一直深藏在梁宫中的传国玉玺,被陶弘景与谢徵合谋偷换掉了。呵呵呵…在这里,我又要多言一句了,特别是小范,你可要记得,这一年为甲午年。

其后,陶弘景为了掩饰这一惊天阴谋,特地冶制了两把宝刀,一把叫“威胜”,另一把叫“善胜”,献给了梁武帝。嘿嘿嘿…”,吴教授又突然笑了起来,脸上的神情显得更加怪异。

“你们可知道,道家自古以剑为信物,从不涉刀,道家认为,剑是君子所配,而刀是战场凶器,为杀而杀,与道教思想极为不和。我们在电影中,往往会看到那些道士,身穿青衣道袍,脚踏十方布鞋,头戴道巾,身背宝剑,或手持拂尘的,可作为上清派道教宗师的陶弘景,却为何偏偏给梁武帝送的是刀,这意味着什么?曾经有专家认为,历史上有‘汝后必兴,足称此刀”之说,赠刀意味着将来必定大有作为,也有人认为这是司马迁口中的“与道同符”,也就是‘刀即是道’,还有人认为‘刀是权柄和地位的象征’…嘿嘿嘿…,但这位明代学者却认为,“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其理由就是陶弘景献刀之后,没过几年,梁武帝最为器重的太子萧统,一次与爱妃在玄武湖坐船游览时,不慎掉落水中,最后却不幸身亡了,其罪魁祸首就是因为被救之时,腿部不小心被刀所伤,没能及时救治之缘故,嘿嘿嘿…。

那位学者还发现,陶弘景在献刀之后,行为举止突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史料中曾有如此记载,‘忽一日於石头恍然,若有所适,无所觉知者七日,乃豁然自差,云睹见甚异事。秘不得知。’,其后,整个人就变得十分的诡异乖张,总是垂帘掩扉,断人入室,烧香独往…哈哈哈…。

学者所列的第三个理由,也是最为重要的理由,就是陶弘景曾给谢徵写过一封内容神秘的回信,叫《答谢中书书》。这封信非常有名,想必你们可能都读过。表面上看,这是一篇娱情山水之作,是回复谢徵曾经的来信,但令人蹊跷的是,这位学者经研究发现,谢徵其实当时并没有给陶弘景写过信,正史或野史中也无这方面的记载。更有,他通过对信的内容研读,发现其中的用词十分的怪异隐晦,一共用字六十八个,不仅论及古今,还分述四时、晨昏,山川、草木,甚至飞禽走兽,几乎包罗了万象,特别是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nbp;,显得十分的莫名其妙,不伦不类。呵呵呵…插一句,这里的康乐,指的是谢灵运,你们俩也好好揣摩一下这一句话。这位学者的意思是,陶弘景写《答谢中书书》给谢徵,其实是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告知他传国玉玺藏匿的地方,这个地方,谢灵运曾经提过,是一个非常绮丽且隐秘的地方。关于这一点,陶弘景在他所撰写的《真诰》中,也进一步作了说明,所谓‘日月之光既不自异,草木水泽又与外无别,飞鸟交横,风云蓊郁,也不知所以疑之矣’,哈哈哈…学者之所以作出传国玉玺被偷之判断,还与唐代的陆龟蒙的一首诗有关。

所谓“梁殿得非萧帝瑞,齐宫应是玉儿媒。不知谢客离肠醒,临水应添万恨来”。诗中的齐宫,并非指南朝齐代的皇宫,而是指的是“神光并见,或兴于谷,烛燿齐宫,十有餘刻”这一神奇事件,这些在史料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你们静心想一想,什么样的‘玉儿媒’,能发出如此超乎寻常且非凡的神秘光亮呢?&nbp;”

吴教授的一席话,令范清婉的内心猛然一怔,“此前厅里请的那位古诗词密码专家,在讲座结束前,不是也神秘地提到了这首诗了吗?!”

吴教授并未注意到范清婉的表情出现了些微变化,而是似乎有点陶醉,并继续说到

“我前面讲的这些,讲的是偷玺之人、偷换的原因、以及玉玺可能藏匿的地方,最后再说一说是何人藏的。这也是那位明代学者在研究南朝谢氏家族时,最为惊人的发现,更是所谓的‘得之谢氏,失之谢氏’最初始的来源。”哈哈哈…这位学者发现,谢徵此人,为谢氏家族第45世,其祖上为谢氏第38世的谢裒(pu),而谢裒与谢尚却是嫡亲的堂兄弟,也就是说,谢徵与谢尚属于谢氏的同一支脉。呵呵呵…你们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