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己的法军),一面在比利时发起佯攻,像铁砧一样吸引住联军的主力兵团。
然后,德军的主力从中央突入,撕裂联军的防线。
故而,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取道阿登山区,突破默兹河,迅速进入开阔地带,横扫联军的后方,将法国腰斩为二。
借助不断的机动,联军将无法重建固定战线。
这个时候,联军越是深入比利时,就越是深入陷进德军的陷阱。
一旦消灭了北部的联军,接着就会出现一条从英吉利海峡直达默兹河的东西向防线。
这条防线与南北向的马其诺防线相接,联军已没有充足的兵力同时守住这两条防线。
德军剩下的工作就是长驱直入,横扫残敌,分别以海岸线和马其诺防线为铁砧,压迫围歼残余法军。
关键就在于,如何解决德军在默兹河前的停顿期问题,从而打敌军一个时间差。
如果说“施里芬计划”的关键在于空间的出敌不意,“曼施坦因计划”的要领则在于时间的出敌不意。
对现代化的大兵团作战而言,这是一个高度专业的技术问题,而不能简单地诉诸士气、意志和铤而走险。
古德里安正是曼施坦因所要咨询的专业人士。
在一战中,二人都曾在这一地区作战,对这里的地形有切身感受。
在了解了“曼施坦因计划”的要领后,古德里安立即进行了图上作业。
经过反复的推演,古德里安得出结论,这个计划如要成功,必须满足如下4个条件:
1.要集中足够数量的装甲师在阿登山区方向。
2.空中力量要密切支援地面行动,从而弥补重炮部队的缺位。
3.要善用专业战斗工兵,步兵和装甲兵单位应于战前反复训练敌前强渡作业。
4.突破默兹河后,绝不能停下来等待后续步兵、辎重单位,而是让装甲矛头充分发挥内燃机机动优势,长驱直入,彻底击溃对手的防御体系,打乱对手的战争时间表。
最终,希大爷戏剧性地采纳了“曼施坦因计划”,而法军上下仍活在另一个时空之中。
对德军尤其有利的是,在开战前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又进一步修订了作战计划。
由于预见到这次德军将不仅攻击比利时,也将攻击荷兰,他决定将北部战线进一步延伸到荷兰南部。
这一举动进一步绷紧了联军的战线,并且使得4个师级机械化单位和3个精锐步兵师远离阿登山区,这更便于德军突破默兹河后长驱直入。
于是,也就有了1940年的那个悲惨之夏。
实战证明,1940年5月13日是德国参谋作业的丰收之日,也是德国步兵、工兵及“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辉煌之日。
在密切协作下,德军在多个地点突破了法军防线。
正如英国战史名家伦恩·戴顿指出的那样:
“在色当,法军的防守比较严密,但德军的攻击也同样周全。三处渡河地点都是德军根据地形事先选定的,德国攻击部队还曾经在类似的地形演练过,并且由有关单位提供空中侦测照片及很详细的法军防线地图,详细到每个碉堡的位置都有。
但这些照片和地图并没有令第十装甲师的步兵和工兵好过一点,他们必须涉水经过水深及膝的青草地,在抵达河边后,才能放下他们的橡皮艇,因为法军据守在林木茂盛的马菲高地,可以轻松地歼灭大部分的攻击部队。”
“第十装甲师的步兵虽然在左岸遭遇重大伤亡,但他们最后终于能够成功攻抵法国的阵地,并加以占领,然后继续攻向马菲高地的法军据点。
不过,除了他们自己的英勇之外,德国空军的功劳也不小。”
正是这些空中炮队弥补了地面重炮的缺陷,为渡河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援。
同样值得注目的,还有德国工兵:
“5月13日下午,在第一波攻击行动展开后,德国工兵就在默兹河的东北河岸架设浮桥……正是靠着这座浮桥,几乎全部的第十九装甲军的战车和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机动步兵师都过了河。”
“德国工兵的表现相当杰出——第一艘渡船不到三十八分钟就组合完成。到了午夜,一道可以负重十六吨的浮桥已经横跨在流经葛莱尔的默兹河上。”
于是,也就有了1940年5月14日上午乔治将军(法军东北战区总司令)老泪横流的一幕。
杜芒克(时任甘末林的参谋长)竭力让乔治将军冷静下来。
在他的建议下,一帮法军将领走到地图前,开始反思破敌之策。
在杜芒克的策划下,乔治当即决定,命21军立即自南向北发起反击。
同时,还将从其他战场抽调两个预备装甲师前来增援——已进入比利时境内的第一预备装甲师,现在奉命自北向南攻击;
正在赶往戴尔河途中的第二预备装甲师,也奉命转变进军路线,自西向东攻击。
这就形成3个装甲铁拳、600余辆坦克分进合击德军桥头堡的态势。
这也是当时法国可动用的所有3个师级装甲单位。
法兰西的国运、法国陆军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