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5 / 7)

“重复P”级必须具备相似的续航力,但更容易维护保养,并且预期未来条约的限制将会更宽松。

在制定英国潜艇舰队未来的需求时,估计需要20艘这种新型潜艇,总吨位为20,000吨。

海军少将(潜艇),海军少将诺尔·劳伦斯,第一次世界大站中最杰出的英国潜艇兵之一,其推动了鱼雷武器的发展。

他确信,面对强大的霓虹水面部队,英国潜艇很难以穿透驱逐舰的屏障,只有大量鱼雷齐射才能确保在更远的距离上达到所需的命中量,如果有必要的话,只使用ASDIC水听器为鱼雷射击提供参数。

在1934年2月27日,海军建造总监,亚瑟琼斯爵士(Sir Arthur Johns)被要求设计一型排水量为1000吨的巡逻潜艇。

两种DNC起草的设计,初步构成了1934年11月人员需求的基础。

这些设计要求装备六具内部21英寸鱼雷发射管,两具外部发射管和一门3英寸(76.2毫米)舰炮(或4英寸换算后约101毫米,如果稳定性允许的话),和以11节航速续航4,000海里的巡逻能力加上足够28天巡逻的燃料(对应于以11节航速续航5,500海里)。

水下续航时间为以2节航速行驶15小时或以5节航速行驶8小时。

最大水下航速为9节,水面速度为15节,下潜深度为300英尺(91.44米)。

劳伦斯海军少将提出的另一项建议是使用双层艇体来提高在深水炸弹攻击下的生存能力。

然而,他的建议被海军建造总监否决,海军建造总监更赞同采用更传统的单艇体鞍型舱。

后来,在1935年,修改了“重复P”的设计,将排水量减少到符合条约限制的1000吨。

为了做到这一点,“C”设计案不得不牺牲一些轮机舱空间,将水面速度降至14.5节,水面续航能力降至8600海里。

设计再次修改为“D”设计案,取消了外部燃料箱的设计(这在O、P和R级上被证明是有问题的,而且容易造成燃料泄漏),改为在耐压舱内储存燃料。

但事实证明不可能在不降低续航能力的情况下将排水量减少到1,000吨,排水量被允许增加到1,075吨。

在对设计的长度和淡水存储、下潜能力进行轻微的削减之后,最终的设计在1935年5月通过。

1935年6月24日,海军部正式取消了“重复P”的名称,并决定所有潜艇的名称都以字母t开头。

最后,在1935年9月3日,特里同级被选为该级的首舰。

最终,海军部于1936年2月13日批准了该设计。

T级潜艇的设计,要求要有强大的鱼雷前射能力和在太平洋对日作战的长时间巡逻长续航,以及还要遵守各种条约限制。

这些极具挑战性的需求导致了设计中的许多妥协。

战争前和战争期间所积累的战斗经验导致了对该级设计的许多修改,并且每艘潜艇之间的差别很明显。

为了给外部舰艏的鱼雷发射管提供足够的空间,大多数T级潜艇具有独特的球状船艏。

第一批次的T级潜艇最初的船艏形状对水面航行速度有不利影响,其中,“凯旋”号和“霹雳”号在改装过程中取消了外部鱼雷发射管,从而导致这两艘船具有更细的舰艏。

第二批次潜艇的外部舰艏鱼雷发射管后移,使得舰艏变得纤细,减少了速度损失。

他们还将两个外部鱼雷发射管(这两个外部鱼雷发射管是连在一起的)与一个额外的鱼雷发射管安装到舰艉,这导致艇体外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隆起。

最后,第三批次潜艇的艇艏进一步优化,指挥塔周围的外壳和尾部鱼雷发射管外壳被设计得更加平整,使艇体轮廓变得更加平滑。

战前的T级潜艇采用铆接结构。

铆接的船体被证明非常坚固,许多T级潜艇在战斗中超过了300英尺(91米)的额定潜深。

1940年4月23日,“郡主”号下潜至400英尺(122米)后幸存下来。

海军部在犹豫许久之后,于1942年7月正式批准了对船体结构采用焊接方式,最初只是用于第三批次潜艇的耐压艇体,后来扩展到整个船体。

焊接的船体相当坚固,能够下潜至350英尺(107米)的深度,并在外部压载舱中携带燃料,以增加续航能力。

部分采用焊接的第三批次的潜艇有铆接的外部压载舱;它们在被送往远东之前,其外部压载舱被焊接起来,以防止泄漏的燃料暴露潜艇的位置。该批次的潜艇预计极限潜深为626英尺(191米)。

T级潜艇的首舰“特里同”号有一座非常高的敞开式舰桥,舰桥通风良好。

接下来该级潜艇的第一批次潜艇的舰桥外形虽略有不同,但其也容易暴露在恶劣天气之中。

部分第一批次潜艇装有封闭式舰桥,以解决这个问题,在第二批次潜艇上成为标配。

战时经验最终表明,在战斗中,开放式舰桥上能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比封闭式舰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