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一览金碧辉煌的紫禁城。
这条线路的运营时间是每周的二、四、六下午两点,可以在南苑机场的航空教练所购票后直接进行飞行游览,也可以在京城饭店的代售点提前买票。
票价有四档,先是按照飞行时间分成30分钟的甲等票和10分钟的乙等票。
普通的甲、乙票价分别是二十块大洋和十块大洋,如果想在驾驶舱获得最佳体验,则分别要付三十块大洋和十五块大洋。
第二条线路是季节性的,在京城和北戴河之间往返,是以客运为主、观光为辅。
北戴河历来是避暑纳凉的盛地,每年七八月份,有大量京城人去海边过周末。
这条航线的单程仅需要2小时20分钟,搭乘火车却要18个小时,而且沿途还有远胜于火车的空中美景。
只是票价并不便宜,单程60大洋、往返100大洋,当真是奢华的旅程。
第三条和第四条都是9月份开设的,纯粹用于观光游览。
北戴河的海水到九月份就凉了,客流量少了很多,因此九月份通勤航班就停了,改为北戴河本地的海景观光航班。
这条航线从9月3日开设,每周六下午三点开,在北戴河滨海景区的上空飞行20分钟,票价为15大洋。
9月27日,南苑机场新增了长城观光航线,飞行时长为一个半小时,票价30大洋。
这条航线最划算,一个半小时的飞行时间,可以纵览京西北的巍峨山峦和宏伟长城。
这些花样百出的观光航班,并未让北洋在民航业上获得发展。
飞机是欧洲各国在战争中淘汰下的旧货,飞行员也都是聘请的外国人,本国的航空制造、航空教育还是一团糟。
最关键的是这种空中游览的费用太高,根本不能起到惠民的作用。
当时不少公职人员的月薪不过3-5块大洋,一次飞行体验就得花掉大半年的薪水,完全是达官贵人们的消遣。
再加上北洋腐败混乱,航空办事处经营不善,到了1922年初,他们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后来航空办事处干脆把60架飞机卖给了英国商人,花费100多万购买飞机,卖出去才40万。
实际上,北洋为了实现规划中的“京沪线”航班,还特地进行了“京济段运载”试验。
同样是使用“维梅”客机,由英国人做正机长、华夏人做副机长,在京城和泉城之间往返飞行。
试运营阶段并不载客,只运输货物,每一公斤的运费是50公里0.3大洋。
从京城到泉城大约是390公里,一公斤货物的运费就要2块多大洋,所以主要还是以邮件为主,当时的邮政部门还专门发行了我国第一套航空邮票。
然而就连货运,也才维持了不到十天,维修保障跟不上、经费不足,外籍飞行员还需要支付高薪,根本就是玩不转的节奏。
所以北洋短暂的民航业,就这样在腐败无能的官僚机制下结束了。
真正的民国航空,还得去金陵体验。
时间跳转到1928年6月,成立刚一年的金陵政府,下决心要大力发展民航业。
民航业是很敏感的行业,它与军用航空的关系,远比地面运输和陆军、海上运输和海军的关系要更为紧密。
德国在一站后,就是借助民航业的发展,暗中积攒了空军实力,特别是航空制造技术的发展和飞行员的培养。
而且完全依靠外国飞行员会影响国土安全,他们可以趁机获取华夏的空域信息,收集飞行航图和气象资料,甚至航拍地形和军事设施。
所以金陵十分重视,拨款六十万,要建立华夏自主的民航产业。
第二年,华夏第一个完备的民航运营机构诞生了——“沪蓉航空线管理处”。
它并非商业机构,而是金陵交通部航政司的下属单位。
除了管理人员外,主要有美籍飞行员1人、华夏籍飞行员3人、外国籍机务工程师3人、华夏籍机务工程师6人,在飞行和技术人员上实现了一定的自主。
当时规划的航线是“魔都→金陵→汉口→宜昌→雾都→蓉城”,为的是加强郑治、经济中心和西南川渝地区的联系。
因为自古都知道“蜀道难”,铁路、公路难以贯通到雾都,出川往往只能选择缓慢的水运。
为此他们采购了六架史汀生SM-1F型小型客机,每架飞机可以容纳正副驾驶2人、乘客4人。
同时在魔都虹桥机场和金陵明故宫机场开始飞行站,开始试运营魔都到金陵的客运航线。
当时的票价是26银元,一打鸡蛋大约0.4银元,而现在差不多10块钱一打鸡蛋,票价折算到二十一世纪的人民币也就是650元。
虽然这个价格比对不完全准确,但总的来说票价并不算太离谱,毕竟空中旅行在当时十分难得,相比于北洋时期的“空中游览”已经便宜太多了。
所以魔都-金陵的航班开始运行后,不少人踊跃购票。
仅一年的时间,飞行里程就达到了15万公里,载客量达到1200余人次,运输邮件20千克。
不过还没来得及实现魔都-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