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能够让人获得一份不错的食物,包括烤肉、两份蔬菜、布丁、面包、黄油和咖啡。
当然,食物中的紧俏品不会超过每人每天的配给量,这种物美价廉的餐厅对于当时的英国人是十分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实施了配给制度和管制策略,食物配给也显得短缺和不易获得,如何让民众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食品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那时英国的口号是“没有牛肉的炸肉饼、没有的蛋糕和没有茶叶的茶”,英国的食品部长乌顿则提倡了“乌顿馅饼”。
这是一种由胡萝卜、芜菁、萝卜、马铃薯和燕麦片制作的食物,它的口感很是一般,民众也不是很喜欢,可在战争环境下已经难能可贵。
为了满足国内的需要,英国的主妇们还有一些额外的优待,她们可以获得额外的和购买来自西班牙的塞维尔柑橘制作橘子酱,这有助于英国人的营养摄取。
虽然这些看上去可行,可是橘子的供给却很成问题,其他一些不受管制的商品也存在问题,一旦这些东西受到价格控制来试图减缓消耗速度,那么这些商品就会在货架上迅速消失。
原因是这些东西都被转移到了黑市上。
战争环境的黑市交易十分猖獗,不法分子希望以此牟取利润,这也算是英国配给制度的一个小败笔。
必须承认一点,配给制度下的英国民众仍旧是不能丰富自己的餐桌。
战前曾拥有丰富食材的英国人,现在只能用少得可怜的食材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这着实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
尽管在市面上鱼肉不在管制行列,可是因为战争的爆发和德国人的轰炸,英国的捕鱼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鱼肉的价格在市场上变得越来越昂贵,其中就包括了鲱鱼和鳕鱼。
蔬菜的种类稀少,胡萝卜虽然多的是,可其它种类的蔬菜就少了很多,柠檬和洋葱也总是难以获得。
可以说,如何保证口腹之欲是当前的重点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英国民众发挥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策略。
英国的农民们尽可能地开垦土地种植,或是利用上那些小块的土地,这些土地被用于种植各种蔬菜,比如说胡萝卜、芜菁、洋葱、萝卜等都在考虑之内,只要这些东西产量足够大和方便种植就可以。
城市中的英国人也一样,他们会尽可能地利用自家的园或是公共区域的土地,将其变成能够提供蔬菜的菜地,以此保证自己的食物供给是足够的,而且还能省下不少的钱。
肉类方面也可以通过养殖来解决,这也是当时英国人的一个共同认识。
在肉类被管制的当下,兔子被认为是良好的食物来源,因为兔子的繁殖周期短,成长周期快,所以很容易成为英国人的肉食补充来源。
英国也在多种刊物上教导民众该如何食用兔肉,这极大地丰富了英国人的餐桌。
饲养鸡和猪也是不错的肉食来源,尤其是母鸡可以下蛋这一点,帮助英国人规避了鸡蛋的配给管制。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德国人轰炸结束后,鸡鸣猪叫就在城市里不绝于耳,虽然不太和谐却也是当年英国人最熟悉的声音了。
如何节省食物也是当年的一个重要考量,用酸奶代替奶油作为糕点原料,用富含淀粉的土豆泥代替面粉熬汤,用蔬菜代替水果装点糕点,香草加黄油代替奶油都是常见的办法。
而水果方面则是一个不太好解决的问题,毕竟英国的运力还是十分有限的,在1940年到1945年里英国的孩子就没怎么见过水果。
而胡萝卜作为一种蕴含甜味的蔬菜,则因为产量巨大而代替了水果,并且能够有效的补充维生素,这也算是当年的一个笨办法了。
而现在马里斯要做的,就是提前将远东的物资投入到不列颠群岛,让老百姓吃得上饭,自己也能大赚一笔。
不过这段期间,也是造成英国黑暗料理的原因。
后世去过英国的人都知道,冰冷的三明治,齁甜的蛋糕,裹了面糊炸得腻人的鱼,还有黑黢黢的布丁和马麦酱,构成了英国生活的全部。
不仅如此,所有的蔬菜都煮得软如烂泥,掺了海量奶油的土豆泥配一切。
在“吃”上,英国人的确不太讲究。
毕
竟和面包,是曾经工业化下的没得选的日常
工业化和国际贸易,这是支撑起大英帝国的两个支柱。
随着17世纪英国航海霸权开启,18世纪纺纱机和蒸汽机的诞生,英国建立起了横跨全球的贸易网络,成为了所谓的“日不落帝国”。
其中一环,就是从非洲获取黑奴,卖到加勒比种植园生产蔗,蔗运回英国供英国人消费,再将英国产的工业制品卖到世界各地。
工业的发展带来的制工业的发达,也让白砂成为了社会上流行的标准消费品。
的价格,也因此大大降低,消费量显著上升。
17世纪初,英国人人均年消费量才不过一磅左右,而到了18世纪末,已经增加到了7公斤。
而随着工业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一般家庭也开始能够消费得起来,摆脱了奢侈品的地位,登上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