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债务。
但物价水平仍然没有走上正轨,在金本位体制下,如果丑国的物价和工资不上升,英国的就必须下降。
1925年10月,英格兰银行把再贴现率降低到4.5%,次月觉得有足够的力量在伦敦市场上放松对外国贷款的非官方限制,但到12月外汇就显得疲软,银行的再贴现率又提高到5%。
这个行动引起了财政大臣丘吉尔的强烈抗议,理由毫无疑问仍然是此举会加剧失业。
此后,再贴现率在3年内只变动过一次,即到1927年4月再度降低到4.5%。
1926年全国大罢工终于爆发,起因是5月3日一些矿主借口经济恶化关闭矿井解雇员工,这次裁员风波最后总计开除了约100万名矿工。
在这场动荡中,英国设法维持着全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他异常强硬地表态除非工会放弃罢工,否则坚决拒绝进行任何性质的谈判。
最后,工会做出了妥协。
虽然高层没有因此垮台,但罢工仍然对全国的经济构成了沉重的破坏。
当然,从历史角度来看,1926年英国的全国总罢工最后也成了一战后英国经济恢复过程中的最后一次大风波,在这之后除了1929—1931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外,并未再生大的波折。
1914年7月28日,
英国虽然作为战胜国但是很尴尬的是举国却并没有过于兴奋的状态,战争期间,英国阵亡官兵94万人,损失商船近70,军费开支达100亿英镑,三分之一的国民财富消耗在战场上。
农业也迅速下滑,1923年后。
英国的债务由1914年的6.5亿英镑激增至1920年的78.28亿英镑,英国变成丑国的债务国。
英国方方面面都出现严重衰退。
最关键的是,维持英国荣耀的贵族大老爷们没钱了,除了一个名头,什么都没剩下。
英国人引以为傲的东西彻底丢失,还谈什么其它?
1917年,英国的反德情绪高涨,因为英国自1714年以来,历代王室的始祖是乔治五世,乔治五世是德国人,英国国会为避免英国王位再次落入天主教徒手上,根据王位继承法邀请他——新教后代来英国继承王位。
身为德国姓的乔治五世无可奈何地失去了德国的姓,并接受建议,改姓温莎以此来安抚民众的情绪,此时也称温莎王朝。
整个19世纪纵观来看就是贵族群体的消亡史,以及资本家们踏着血的崛起之路。
而对于贵族阶层来说最直接的重创就是“战争”,在
1914年7月28日战争伊始,许多贵族纷纷投身战场,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一定会在圣诞节前结束,贵族们在这一情绪的影响下纷纷鼓励自己领地下的仆人,雇工参与到战争中去。
然而残酷的战争不仅没有立即结束反倒延续了足足四年,1914年还没有结束,就有200名拥有头衔的贵族丧命在这场战争中。
他们在战争中大多担任军官的职务,负责带领手下的士兵冲锋陷阵,而且,英雄主义的勇武传统又让他们冲在最前面。
贵族军官的前线伤亡率为14%,而普通士兵的死亡率仅为6%。
贵族们的伤亡远大于一般士兵,他们像骑士一样奔赴战场,却像野兽一样被屠杀,像苍蝇一样被埋在瓦砾残垣中。
在战争面前,死亡似乎都只是战斗之后一串冰冷的伤亡数字而已。
时代的背景由此拉开,在此阶段下,经济萧条,国内有生力量薄弱,皇室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这也拉开了英国20世纪20年代的序章。
这个时期的伦敦城分为内城区和外城区,内城区一共分位12个城区,外城区则分为20个区,算上伦敦城一共三十三个区,合称为大伦敦。
形成这种景致的原因是因为两次工业隔命带来的进步使得人口爆炸式的增长。
外城区属于郊区,整体建筑风格上保持一致,但是无论是人口密度和繁荣程度都要逊色不少。
内城区和伦敦城无论是建筑还是生活习惯在当时都与伦敦城区别不大。
伦敦城在还没有经历经济大萧条的时候曾是世界的中心,金融的心脏,这就是20世纪初最先进的城市。
英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
因为四季阴雨多雾,阳光于英国人而言十分宝贵,因此晒太阳是大多数英国人民的传统养生方式日常需求
和华夏的雾都一样,因为城市所在地均有大面积的水源在城市附近所以会产生天然雾气,但工业隔命之后伦敦的雾气
升级成为致命的混合雾气此时的“雾都”二字已经变质。
逆温层笼罩伦敦,连续数日寂静无风。
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煤炭燃烧产生的粉尘、有毒气体和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
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
此次伦敦烟雾事件中共造成超过12000人死于呼吸道疾病,可以说非常可怕了。
在1900的英国早上叫人起床可是一门生意,收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