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下野之后,他已经深切感觉到了自己的这个重大缺陷。
而杨泰永不但看问题十分老辣而且恰恰很擅长行政,喜欢做琐细的工作。
他能够对错综复杂的政务迅速分类,概括,整理其概要,然后对每一件政务迅速作出分析应对,提出上中下三策,以供老常选择。
这大大简化了蒋介石的工作强度,使得蒋介石的中枢决策系统,更加有效率,决策质量也更高。
在接下来的八年之间,老常在处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郑治军事难题的过程当中,决策十分英明高效,基本没出什么大的纰漏和错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正因为如此,两人才会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按照历史经验,一旦这样的“官配”出现,就意味着他们的敌人要倒霉了。
老常原本只是一个军人,所学所思基本都是与军队有关的事情,在处理总司令事务时还勉强能够胜任。
但随着郑治地位的上升,尤其是在做了老大之后,工作量激增,军务、政务、派系内等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都要等着他来做决策,他就无法应付了。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处事往往顾此失彼,无法同时进行多项工作;
赏罚不明,认为应该做的事却拖着迟迟不做,不该做的事虽然知道不应该做却无法及时终止;
最可怕的是,他的决策十分轻率,而且决策一旦施行又没有监督,很多事情干着干着就没有下文了,这也是人们对老常及其行政机构最大的诟病之处。
对于这个问题,老常自己都有过反思:
“一、在精神过于集中,故有轻重不均,顾此失彼之弊,此无组织之故。
二、在重事而不择人,赏罚不明,善之不能用,恶之不能去,此无干部之故。
三、不能独裁而遇事轻裁,用人行事皆无审察负责机关,此隔命之所以不成也。以后必须有干部之组织,且不必事事之躬行,又须门无留客,案无留牍,方得事半功倍也。”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杨泰永向老常建议,仿照汉武帝设立内朝的制度,在老常身边专门设立一个直接办事机关,作为常的军政中枢,辅助老常处理公务,决策天下大事。
洪城行营在成立初期,沿袭以前惯例,机构颇杂,后来为贯彻“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剿公战略改为三厅一部和六处,还辖有别动队和感化院,成为老常和杨泰永的内朝系统。
行营内设:秘书长室——协助老常处理综合情况,下辖秘书若干,由行营秘书长杨泰永负责;
办公厅——主持行营总务工作,由杨泰永好友熊惠担任主任。
熊是新政学系的干将,经常代表老常出席各种场面性的活动。
凡行营一应军事工作,如军令、作战计划、军政、后方勤务、军械给养等事项都由
在实践中逐渐演变为各省的直接行政上级,成为事实上的行政院。
郑治部——主管军队的“政训”工作,由黄埔三杰之一的另一贺任主任,袁任副主任,凡洪城行营指挥的军队有80多个师,其郑治部主任都由贺节制。
贺也是老常手下难得的思想工作天才,此时颇受信任,但其野心也夙为老常所忌。
六处——即审核处、运输处、航空处、经理处、军医处和军法处。
审核处权限极大,负责审核派系内10个省政府和3个特别市政府的人事和经费,一些重大的工程、计划也要经过它的批准;
运输处主管行营交通工作;
航空处负责
经理处负责发放参加“围剿”军队的薪饷;
军医处主管发放医药卫生物品,还在各地设立30多所伤兵收容医院;军法处负责执行军法。
别动队——全称为“洪城行营剿匪别动总队”,由康负责。
这是一支武装特务队伍,由出身于黄埔军校的中下级军官组成,主要负责在新占领区的宣传和基层政权重建工作,后来其职责范围越来越广,作用也越来越宽泛,成为一种“万能狗皮膏药”的存在。
除了这些,行营内部根据杨泰永的提议还设立一个侍从室的机构,顾名思义主要负责老常身边的一些“侍从”性质的工作,如衣食住行、安全警卫等,由宴道刚负责。
可以看出,
这个“内朝”虽然小但该有的机构和职能一个也没落下,其中
郑治部负责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别动队负责地方基层的政治经济工作,也是落实“七分政治”方略的两个重要抓手。
“内朝”建立后,老常的中枢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逐渐发生了巨变。
之前,各地发过来的各种信件、报告、请示、建议等各类公文,直接送到老常的案头,老常大呼头痛;
后来这些公文都先汇集到秘书长室,分门别类后再送老常批阅处理,但文件仍然太多,老常处理起来还是有点吃力。
身为秘书长的杨泰永想出一个办法,将来自全国的大量公文分门别类,先整理出每一件公文的要点,然后在要点后面针对性提出上中下三种处理意见。
最后将这些内容公文要点和处理意见总摄入他设计出的一种新型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