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诺特”风格,同时吸收华夏传统砖雕、琉璃饰件和叠石技术,可谓中西结合,美轮美奂。
圆明园是大清帝国的微缩版本,充满了政治象征,也是自然风韵与艺术加工完美结合的典范,更是我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光辉总结。
乾隆帝在《圆明园后记中曾赞叹该园:
“规模之宏敞,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
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
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在一封著名的信中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之后写道:
“此地各物,无论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极宏伟和美丽。因为我的眼睛从来不曾看到过任何与它相类的东西,因此也就令我特别惊讶。
华夏人在建筑方面所表现的千变万化,复杂多端,我唯有钦佩他们的天才弘富,我们和他们比较起来,我不得不相信,我们是又贫乏又缺少生气。”
在乾隆时期,清朝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也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
空前富足的年代,造就了空前辉煌的圆明园。
但是到了乾隆后期,清朝逐渐走向衰落。
嘉庆帝即位后,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扩建,使其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至道光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皇帝宁撤万寿山、香山、玉泉山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山庄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对圆明三园的改建与装饰。
到咸丰时,厄运最终降临圆明园。
1860年6月,英法联军攻入大沽炮台,占领天津,又向京城发动了进攻。
9月下旬,清军主力在八里桥战役惨败。咸丰皇帝闻讯,慌忙逃往热河。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守卫大宫门的清军爱国将领任亮带领士兵与英法联军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在园中展开了大肆抢劫,并成立一个专门的“分赃委员会”。
法国司令孟托邦当天给法国外务大臣的函件中写道:
“我已命令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法国博物院。”
拿着金子,丢掉银子,看到珍珠玛瑙,又把金银丢掉。
一个外国的随军记者曾这样描述当时抢劫的情景:
“在一间屋子里,你可以同时看到几个场景,军官和士兵共同钻在一个箱子里,他们头碰头、手碰手争夺着宝物,现在尊贵的身份已经看不到了,看到的只是彻头彻尾的混乱状态。”
英军撤离之前,装满宝物的大车足足排了有3公里之多。法军的大车足足过了一个多小时。
圆明园经过十多天的抢劫,已经是满目狼藉、凌乱不堪了,但英军司令格兰特和驻华大使额尔金说:
“为了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使大英帝国永远处于华人之上,以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
于是在10月18日,他们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
当天英法联军出动三四千名骑兵在圆明园5200亩的土地上到处纵火。
顿时,圆明园的上空烟云密布、浓烟遮日。
一个英国的随军牧师马卡吉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火烧的命令下达后,不久就看见重重烟雾由树木中蜿蜒曲折升腾起来……
一缕缕的烟,聚成一团团的烟,又集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烟青云黑,遮天蔽日。
所有庙宇、宫殿、古远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庄严之物,和其中收藏着历代皇家风味和精华的物品,都一起付之一炬,化为灰烬……
这些建筑都足以彰显往日的技术和风格,独一无二,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和它们比拟,你们曾经看过一次,就永远不能重睹,它们消灭无形,人类不能重新建造。”
就这样,一座经营了150多年、综合中西建筑艺术成就、聚集古今艺术珍品和历代图书典籍的世界上少有的壮丽宫殿与园林,在惨遭英法联军大肆抢掠和焚烧后化为乌有。
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的30多年里,清廷仍将圆明园当成重兵看守的禁苑,并进行了一系列修复工程。
同治、光绪两代皇帝和慈禧太后也常到此巡游。
只是因内忧外患不止,清廷财力捉襟见肘而无力多顾圆明园。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京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
奔西安,京畿秩序大乱,一度处于失控的境地当中。
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公开准许侵略军在北京城内抢劫三天,圆明园再次被毁。
据意大利侵略军的一个军官在日记中供认:
“在我们进攻京城的三四天内,华夏皇宫里大部分可以搬得动的珍奇陈设、贵重物件和名闻全世界的艺术品,都被抢光了。”
毛熊侵略军将领季列威兹,在当时打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