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帮旧贵族的思想都差不多,骨子里都没瞧得上平民,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现在落寞了,又表现出一副大家都很平等的样子,好像他们人很好。
实际上,只要一有机会,他们便想尽办法恢复贵族荣耀。
当然,朱传仁也知道,如果是自己有这个机会的话,也一定会去争取,这个年代,有个贵族身份,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跟罗赛聊了一会儿,他发现这个年轻人还是有点脑子的,不是其它贵族那种把脑袋翘到天上去的样子。
而且他确实对华夏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瓷器古董之类的,甚至能做到如数家珍。
“朱先生,请问您知道圆明园十二铜首吗?”
朱传仁愣了下:
“当然,那可是圆明园雕塑的巅峰之作。”
“我家就有一件”
朱传仁眼中冒着绿光:
“哦?是哪一件?”
“那是一只老鼠”
“鼠受吗?”朱传仁若有所思,之前他从没想过这个问题,现在倒是可以琢磨琢磨了,未来想要迎回铜首那可是难上加难,但现在是有机会的。
无论是利益交换,还是明抢豪夺,都比未来的机会大的多。
最关键的是,现在这帮老外可能还没意识到这批兽首的真正价值。
也许他们知道是好东西,但能卖多少钱谁心里也没数。
罗赛倒是给自己提了个醒。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统称“圆明园”。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曾以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
康熙二十九年,在明武清侯李伟清华园的旧址上兴建了清代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将畅春园北1里许地名后华家屯的一座园林赐给皇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曰“圆明园”。
按照胤禛的解释,园名的取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其中“圆”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
“明”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这就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此时的圆明园,只是一座皇子的赐园,面积约600亩。
雍正三年,在圆明园原有“亭台丘壑”的基础上正式展开扩建工程。
首先,对全园重新设计与规划。
设计思路主要是模仿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再现古典诗歌和绘画中的意境。
雍正担任总设计师,皇家画院负责具体规划,样式雷家族则担当建筑营造。
其次,在园子的南部增建正大光明、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
据《圆明园记记载:雍正帝“建设轩墀,分列朝署,俾侍值诸臣有视事之所。
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
同年8月27日,雍正帝驻跸圆明园,并发布上谕:
“朕在圆明园与在宫中无异,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
从此,圆明园成为清朝统治者经常居住和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心。
圆明园山起西北,水流东南,与华夏的地形完全契合。
西部的紫碧山房是昆仑山的象征,东部的蓬岛瑶台依偎着东海,皇帝处理朝政和皇室居住的地方,则是圆明园的心脏。
在心脏周边的土地上,分布着各式各样的楼阁宫殿。雍正时期的圆明园,面积增至3000余亩,有28处重要建筑组群。
与庞大而封闭的紫禁城相比,圆明园更为自由与开阔,其中的每一处空间,都是设计的杰作和建筑的精品。
1736年乾隆帝即位时,清朝已经建立近百年。
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特别是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乾隆对圆明园新一轮的扩建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乾隆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购,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但是并没有扩大圆明园的地盘,而是在原有的范围内调整园林景观,并增建若干建筑组群以丰富园景。
乾隆帝对圆明园的扩建,主要是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修建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
至乾隆三十五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这三座园林连成一片,总面积达5200余亩,有风景建筑组群100余处,集殿、堂、楼、阁、馆、轩、榭、亭、廊等。
18世纪中期,当欧洲王室竞相模仿圆明园的时候,乾隆皇帝也以法国凡尔赛宫为原型,在传教士的支持下,在圆明园中建起一座欧式风格的园,称为“西洋楼”。
西
洋楼由谐奇趣、万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10多个景点组成。
它的建筑形式和造园形式具有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和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