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舒青在父母期待的目光中拿出一张纸,将现在白木书院已有的学生配置都画了出来。 她指着数量不多的蒙童说:“太守大人一心要振兴秀水的文风,最关键的却是这些孩童们。” 凡是对现代教育发展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在世界近代史上,德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时处在比较领先的位置。从他们国家的经验上,可以得出许多结经验。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一个地方的教育事业如果想得到长足而稳定的发展,首先要保证适龄的儿童能够入学!这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为什么要积极发展义务教育。 陈舒青一直以来担心蒙童数量过少,那么书院就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她将这一点向父母指出后,也得到了陈泽成夫妇的认可。 陈泽成更是叹息说:“此正是我所忧虑的一点,许多孩童虽然称不上天资聪明,但若是刻苦攻读还是能有所小成的,但是限于家境,父母们无力供他们继续读书。一个书院所能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 他可以节衣缩食,和妻子多供养几个学生,但相较于西燕的广袤领土,还有多少孩子因为家境而失学呢?那些乡野中的聪明孩童是否连认字的机会都得不到呢? 说到这里,陈泽成将目光投向女儿,急切地问道:“孟子有言,达则兼济天下。如今我虽没有能力兼济天下。能够照顾到这些邻居以及我所见的这几个匠人子弟。那也不错了,你快说说,你有什么好主意?” 陈舒青却不肯直接揭晓答案,先是问了父亲一个问题:“父亲,你所带的这些可以考学的弟子中,可有因为家境而困扰的人?” 陈泽成一愣,他还没有回答,一旁的秦氏已经道:“确实是有三个。你父亲不仅为他们争取到了太守府的资助,而且剩余一半的束脩也允诺有咱们家出。” 这些细节夫妻俩之间并未向女儿说明。陈舒青听毕,忍不住感慨自己的父母真是一对善人。 秦氏继续道:“也正因如此,所以现在书院的状况比较拮据。” 陈舒青点点头,道:“父亲,这三个弟子一举考中的把握有多大?” 陈泽成前几日就窝在家里面,挨个接见了这些新弟子,对他们的学业程度都有了一些了解。听见女儿这样问。他摇摇头道:“考学本就是难事,除了所谓的神童,哪有人能有把握一举考中呢?” 陈舒青道:“那若他们一举考中自然是好事,成为秀才之后自有立身之法。可若是连童生试都难以通过,那么后续的读书,恐怕家庭也无法提供更多的资助,单靠我们书院来扶助,也难以维持长久之际。” 陈泽成道:“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帮他们试一次呀。”他以为女儿有些不愿意,想要苦口婆心的劝一下。 秦氏却比他更了解女儿的性格,拦着他道:“咱们自己的女儿岂是那种小气苛刻之人。她这样说定是另有解决之法。” 陈舒青道:“还是母亲了解我。父亲,我想你今日所忧虑的几个问题。我们最好能够统筹一并解决。” 解决几个蒙童的读书和扶助几个书生去考试,看起来是两个问题,实际上却能从中找到一些关联。 陈舒青道:“我如今有两策。第一策想请父亲去询问这三个家境一般的书生,可否愿意去蒙学兼任老师?” “这……”陈泽成还有些犹豫。他自己在考举人的时候深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教书与考学很难兼顾两全。 “父亲别忘了。童生试的考试内容很多都是浅近的内容。”陈舒青看出父亲的犹豫,细细为他分析道。 这个世界因为还没有出现朱熹,所以不存在所谓的四书这一概念。但和明清时期一样,完善的科举制度已经建立了。这与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还采用九品中正制大不相同。实际上,根据陈舒青的观察,西燕的科举制度比自己所来的那个时空的唐宋时期更为完善。俨然是将明清时候的制度全盘搬了过来,再加以修改,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她一直怀疑在自己之前已经有了穿越者,而且对方应该接触到了国家的政治事务,才能够在这些问题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自己如今只是一个女童,虽然不能够让这个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因为得到了父母的疼爱,她有机会改革一个小小的书院的制度,说不定也会成为那只蝴蝶,扇出横跨大洋的风。让西燕的社会再产生一些更好的变化呢。 陈舒青的内心竟然隐隐有些激动。 她从穿越以来,一直身居内宅。作为一个平民家庭的少女,她可以做的事情太少了。 整日纠缠于什么过继、什么嗣子之事,实在不是一个新时代女青年想过的生活。 但是在这天之前,她也一直没有想好,自己到底能在这个时代过上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