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到了危急时刻(1 / 1)

其他家族不清楚,智氏这边对范氏、中行氏的情报收集一直没有停止,尽管不敢保证全然掌握,大体上还是能够结合种种信息推测出一个实力多强的结论。

“目前的范氏、中行氏看似有复起可能,实际上还是很很虚的?要担心的是他们重新拾起信心,再越打越神勇。”

“赵氏在实际情况上并不比范氏、中行氏好多少,三家只能说半斤八两。”

“如果不是无法猜测魏氏、韩氏的反应,智氏、魏氏和韩氏联合起来已经能够将晋国瓜分掉了。”

当然了,有得选的话,智宵还是更希望以智氏一家之力吃掉整个晋国,只是除非机会难得,要不然可能性很小。

智宵所知道的是,范氏当前有三万左右的兵力,中行氏的兵力则是达到五万。

中行氏的兵力之所以变得比范氏更多,原因在于中行氏在晋国东部的封地保存了下来。

而范氏三万兵力和中行氏五万兵力,兵源素质绝对无法跟以前相比。

内战打到现在,赵氏、范氏、中行氏的“士”、“徒”、“羡”大批消耗在战场上,以“晋阳之战”让三方损失的兵力最多。

在“晋阳之战”阶段,赵氏不得不解放奴隶与向属民画大饼,不就是大量的职业兵源被消耗掉,必须从属民和奴隶中寻求兵源补充吗?

同样的道理,范吉射和中行寅想要增加手中的可用兵力,他们也必须将目光放在属民以及奴隶身上。

赵氏和范氏、中行氏被消耗的兵力,并非全数战死在沙场之上,三方战死的兵力仅是所损耗的两成左右,更多的是被俘或者走散,走散的这一部分后面又回归家族一部分。

事实就是那样,战争中战死的士兵一般会占少数,更多的是被俘或失踪,很多被俘或失踪的人员就此退出战斗序列,纸面上的数据肯定也就要划掉了。

而有那么一支军队,总能够很神奇地将敌方降兵收归己用,肯定也就像滚雪球一般的壮大,搞出兵力越打越多的奇迹,最终再席卷全国。

赵氏现如今的可用兵力,约是三成左右就是从范氏、中行氏的战俘里转化而来。

可是,赵鞅办不到就此让那些战俘死心塌地追随,势必担忧那些战俘转化而来的士兵,肯定也就不敢放心大胆的用了。

赵氏现如今有多少部队?数量约在四万左右,其中的六成以上却是不合格的兵源。

所谓的不合格就是没有经过正儿八经的训练,他们只是拿起武器不久的农夫或是奴隶,要么就是思想没有转过弯来的战俘。

在这种现状下,赵氏丢掉了“邯郸”在内的十来座城邑,后面也没有寻求派兵收复,为的就是抓紧时间将那些农夫和奴隶训练成为合格的士兵。

某种程度上来讲,赵鞅干的就是以牺牲空间来换取时间。

智宵等人目前已经从“孟津”回到晋国的地界。

他们先穿过卫国,再进入到郑国,婉拒了郑国君臣的款待,经由周王室的地盘,整段路程的耗时不超过半个月。

这么赶当然有其原因,一来是明确窥知到范氏、中行氏的异动,再来就是赵毋恤不断进行催促了。

“若是范氏、中行氏出兵,势必不敢攻打‘孟门’或‘壶口’,可供进军路线与上次‘晋阳之战’相同。只是……”赵毋恤看向了智宵,问道:“齐国可会出兵?”

智宵反问:“你说呢?”

近一段时间,赵毋恤变成了好奇宝宝,更加主动地接触智宵,谈论时会先讲一个话题,再寻求从智宵这里获取意见。

在范氏、中行氏出现异动之前,智宵已经事先给出判断,预言了范氏、中行氏不会一直沉寂下去,并且齐国极有可能会再次出兵。

看态势走向显然被智宵料中?他所预言的那些正在一一实现,剩下的就是细节方面的问题了。

“齐军入侵卫国,此乃征兆。”魏驹说道。

或许不是摆在明面,恰好智宵、魏驹和赵毋恤到了卫国才及时发现,要不然极可能消息在三个月或半年后才能传到“新田”那边。

另外,并不是说齐国要全面入侵卫国,他们在干涉晋国内政的同时,没有那个勇气连卫国一块打。

齐国入侵卫国的很大原因是蒯聩提出要求,符合齐国利益的是先让卫国乱起来,免得范氏、中行氏发起反攻之后,一旦卫国听从晋国的指示开辟出第二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