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朝阳冉冉升起,炙热的光辉正一点点融化那遍地积雪。 整座北京城内外透着一股肃穆的气息,值新君登基大典,仿佛就连守卫城门及各处隘口的士兵都精神了许多。 事实上,这是因为孙传庭在进入金吾卫后,便开展了一场杀鸡儆猴的行动,让一众官兵禁卫军不敢懈怠。 这次登基大典的防护问题是由京营,上直卫共同执行,整个北京城内外被守得密不透风。 各处大街小巷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里里外外透着蓬勃之气。 此时此刻,皇极殿前,朱由检正与一众文武百官展开“拉锯战”,这便是恒古传承的“三辞三让”,以彰显帝王对权势的淡薄。 很矫情,却又是必然之举,这是律法,却也是人情世故。 作为前朝内阁首辅,黄立极率先出列,高声道:“奉先帝遗诏,请信王登基为皇。” 百官纷纷高呼:“请信王登基。” “本王才疏学浅,怎敢居天子之位?” 黄立极又道:“国不可无君,信王天资聪颖,贤良方正,又是先帝钦定,请信王登基。” 群臣再度高估:“请信王登基。” ... 三辞三让后,朱由检“勉强”接受了帝位。 这是登基大典的第一步。 第二步,前往郊外行祭天礼。 锦衣卫已事先在祭坛东边,面向南边,代表“坐北以南呼孤”。祭天的意义,便是为了昭告天地。 第三次,祭宗庙,拜先祖。 其实登基大典的意义,便是昭告上苍,列祖列宗,以及天下臣民。 过程很繁杂,令人疲惫,但朱由检泰然自若,坦然受之。 相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黎民百姓,浴血奋战用命拼搏的士兵,寒窗苦读十载的书生,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远,仅仅用一天时光便登上了天下至高巅峰。 重活一世,两千年岁月变迁,令他明白了许多东西。 而当一切繁杂的礼仪结束后,礼部会传告天下新君登基之事。皇帝则是在千军万马的簇拥下,率领群臣返回皇极殿。 此时已是傍晚时分,朱由检高坐于皇极殿至尊宝座,俯瞰群臣,心中百味杂陈。此世再度加冕成皇,感受却已截然不同。 百官齐齐跪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按照大明历代君王的准则,皇帝登基的当天是不会召开超会的。 但如今的大明风雨飘零,政事堆积如山,事急从权。 百官起身后,王承恩摊开手中圣旨,扯着尖细的嗓子高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陕西连年灾祸,百姓苦难,自今日起,免税三载。” 由黄立极带头,群臣齐声道:“吾皇圣明!” 凡新君即位,必降下恩泽,这是不成文的规矩,以此彰显帝王的仁爱之心。 而对于朱由检而言,即使没有这个千年流传的“习惯”,他仍然会那么做。 那里是大秦啊! 一世羁绊,又岂是短短十天半月能够割舍的? 只是如今的关中似乎已不是曾经的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人口的流失,战火的无情摧残,曾经的经济,政治中心也开始迁移。 从宋时开始,王朝已不再定都关中。 如今的大明,政治中心处于北方,经济重心则是在江南一地。 而关中因为连年干旱,朝廷赈灾不利,如今已是叛乱不止。 可以说,朱由检上位后的第一件事,不是策划收复辽东,而是要先解决陕西灾害,农民起义之时。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秦的灭亡仍历历在目。虽然两者起因不同,却有着共同点。 百官不知龙椅上的天子心中所想,黄立极率先出列,道:“启禀皇上,礼部经过数日商议,为新朝起了几个年号,分别为“乾圣”“兴福”“咸嘉”“崇祯”。” “请皇上明示。” 朱由检陷入思索。 第一个被他毫不犹豫排除了,皇帝若行圣人之事,即使不亡国也会大权旁落,何况他本非圣人。即使是那些流传千古的仁君,也不会如圣人般仁慈。 第二个,兴福二字听着就很不舒服。 第三...寓意不错,咸字有戈,只是读起来却没那么舒服。 第四,崇贞。 寓意:重振大明风华。 “便用崇贞吧,不过这贞字改为祯,大明连年灾祸,愿今后祖宗庇佑,风调雨顺。” 朱由检不想用“贞洁”的贞,看起来会显得像女子般柔弱。 黄立极闻言,由衷赞叹道:“吾皇圣明!” 仔细一听,这“祯”字确实比他们选中的“贞”更合适。至此,大明朝明年的国号就此定下。 却不知,历史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而结局是否还会一如既往? 天色渐晚,朱由检与百官又商议了一些琐事,登基后的第一场朝会便草草结束。 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平静,因为就在当夜,朱由检便收到了许多奏折。 有官员进谏,恳请皇帝重新启用韩爌,钱谦益等人。 也有官员弹劾魏忠贤,崔呈秀等人结党营私,贪污舞弊,排除异己。 反观阉党,却像是偃旗息鼓般毫无动静。当然,也可能是在蛰伏待时,伺机发动雷霆一击。 养心殿。 朱由检合上手中奏折,看向侍立一旁的王承恩:“你可知韩爌其人?” 王承恩听到这个问题,便大概猜出了今夜这些奏折的用意,沉吟片刻后,答道:“韩阁老是四朝老臣,且为人刚直,处事公允,是位好官。” 他一向行事小心,哪怕对韩爌心存好感,话中也不会有太多偏颇。 这也是朱由检喜欢用他的原因,他喜欢这种能用,且本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