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诗之密码(4 / 5)

,便将他当作宝贝似的送给了晋国”。

专家说罢,似乎狠狠地出了一口气,只见他端起茶杯,猛地喝了一口,目光紧盯着台下的那位提问者,然后又慢朗朗说到:

“还有,李涉诗中的‘海阳’一词,其实,在唐宋时期,与海陵是同一个意思,指的是以大海作为地理参照坐标,按东西方向来观察或丈量与大海之间的位置,实际上指的是一片位于离海不远的土地。《战国策》中就有明确记载,‘海阳’指的是楚国的一个地名,位于楚国国境的最东段地方,也就是现在的长江中下游这一段。也就是说,李涉的诗中所称的海阳图,很有可能指的是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地理图。另外,诗中的‘寄’这个词,什么意思啊?虽然本义为客居,但这客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寄存的是物,嘿嘿嘿…能不能延伸为‘藏’啊?”

专家又停顿了下来,略作沉思状,然后又意味深长地说到: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在此再提一首诗,供各位思考,李涉在他的另一首诗中写到:‘居然一片荆山玉,可怕无人是卞和’,各位,李涉…这仅仅是为了赞扬颜觉这个人…才华出众的吗?嘿嘿嘿…还有与李涉几乎同一时代的陆龟蒙,他写过这么一首诗:‘梁殿得非萧帝瑞,齐宫应是玉儿媒。不知谢客离肠醒,临水应添万恨来’,这…嘿嘿嘿…。

好了,关于诗中密码的话题,我今天就讲这么多了,最后,引用一下宋代诗僧释清远的一首偈颂,作为我今天讲座的结束语:

‘一二三四五六七,讽诵受持皆秘密。

如人亲入宝山中,一切珍奇从此出’”

专家演讲完后,整个会场变得出奇的安静,大家似乎都陷入了沉思,没有一丝儿往日散会时所出现的那种躁动。

此时,范清婉也在回味着专家的话,并且似乎颇有感触。虽说刚才专家的话讲得有点冠冕堂皇,但话里话外,似乎都是对刚才那位同事的无声批评。其实,在她的心里,还是颇认可专家观点的。她认为李涉诗中的第一句,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谢灵运游山玩水之意,该句与后面‘画得青山寄楚囚’这句,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呼应关系,所谓的‘画得青山’,也当然可以理解为谢灵运画的山水图,而‘楚囚’一词,作那般解释,也是情理可据,未尝不可的。而令她更为感兴趣的是,专家在最后提到陆龟蒙的那段诗,并故意不作任何诠解,似乎有点意味深长。

一阵短暂的沉寂之后,一位中年妇女突然举起了手,专家见状,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装着非常潇洒的样子,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教授,您好!刚才您提到的那位学者的观点,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嘻嘻嘻…我也曾关注过李商隐的家史,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李商隐的高祖李涉,其父亲李嗣,还有他自己,以及他的全家,好像都来到过江南,甚至在镇江还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可我们都知道,李商隐的老家是河南,他的祖上都是在长安等北方做官。请问教授,按照您刚才所提的那位学者的意思,我可否这里理解?就是李商隐他们祖孙几代,前赴后继地千里迢迢来到镇江,其目的会不会是为了寻找那失落的传国玉玺?”

专家:“你能如此思考,非常好!从现有的、公开的史料来看,我们得知,李商隐的祖上,从南朝梁武帝开始,就与位于江南的兰陵箫氏家族有交往,到了唐代,李商隐的高祖李涉、父亲李嗣等,往往在得罪了朝中权贵或被贬之后,就会带着一家老小逃到江南来避难,因为箫氏家族在江南一带的势力强盛。

近年来,确有学者经考证后认为,他们祖孙几代频繁来江南,很有可能就是冲着传国玉玺而来的。这一大胆的揣想,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从南朝梁灭亡到大唐建国,中间仅仅只隔了50年左右,而隋朝和唐朝从北魏和南陈得到的所谓传国玉玺,经验证皆是赝品。再加之,有大量的史料可以证实,在南朝梁武帝死后,传国玉玺的去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模糊不清,有人说被侯景的手下送去了北方,有人说被栖霞山的和尚藏到了井里,嘿嘿嘿…不一而足,总之,传国玉玺在此时突然出现了下落不明,这就不能不令人遐想了…嘿嘿嘿…也许,我说的是也许…李商隐的祖上,也许对此非常感兴趣,也可能是浮想联翩,故而频繁来到江南,不间断与箫梁家族接触,试图从中找到失踪之真相…嘿嘿嘿…大家应该清楚,箫梁家族,自梁武帝起,到隋唐时期,一直雄踞在江南一带,其间,先后出了21位皇帝,35位宰相,还有大批的文武权臣和文人骚客,可见是多么的豪横,大文豪苏轼曾盛赞为‘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李唐天下萧一半’…嘿嘿嘿…还有,大家可知道?隋朝的萧皇后,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箫统的曾孙女…嘿嘿嘿…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嘿嘿嘿…不说了,不说了…就一句话,历史的真实性…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专家低头看了一下手表,见时间已过,于是连忙说到:“由于时间关系,我在此就不作详述了”,说完,便向会议主持行了个眼色。

主持人见状,并未立即接过话语权,而是笑着看着他,似乎希望他能将上述的话讲完。迫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