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操练(1 / 2)

在饥饿这一最紧迫的现实压力下,其他的困难似乎都不再那么难以克服。

随后的日子里,训练仍在继续,那些连基本方向感都缺乏的流民们,不是在举着木棒茫然无措地四处张望,就是在原地呆立、反应迟钝,又或是急匆匆地转向错误的方向,与他人发生碰撞、纠缠,进而引发一连串夹杂着咒骂与争执的冲突。

然而,至少他们身上那种麻木不仁、毫无生气的状态,正在一点点地褪去。

显然,以口粮作为奖惩依据的优胜劣汰制度,正在逐渐显现出它的效果。

正因如此,当张锐再次被李自成传唤,他正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稀粥,呼噜呼噜地喝着,含糊地向他摆了摆手说道:“军械装备清点记录交由你来负责,缺什么直接找老刘补给。”

“总算是解脱了……”

一个矮胖的身影,正愁眉苦脸地窝在桌前,听到这话后,脸上露出解脱的笑容,把手头的东西一股脑儿地丢下,转身就走。

“终于不用天天对着这些账目头疼了,我的手都快写断了。”

“还是得去找兄弟们放松放松,这活儿干得太累人了。”

自此,张锐得到了更多的权限和好处,比如可以借检查军队装备的名头,优先挑选一些实用的日常器具。

接着,张锐只是稍微提出了一些队列训练的小技巧,比如用一根竹竿作为方向指示,触碰到的人就要接受惩罚;

又改进和简化了粮草物资的分配和计算方法,解决了因管理不善和人为因素导致的浪费问题,据说每天能省下不少粮食;

再对人员分工进行了一些优化,让每天的各项活动都能更加持久高效地进行。

当然,这一切都与那些头领们的日常特权和配额毫不相干。

虽然前世张锐是个大学生,没有一点社会经验,但基本的道理还是懂的,作为一个新来者,为了那么点成绩,就去招惹那些已经在体系内站稳脚跟的大佬们,那简直是自寻死路。

随着张锐名声的提升,李自成特意单独召见了他,拍着他的背,豪情万丈地承诺,若是张锐表现出色,此番义军所图谋的大业成功之时,必少不了他的一份功劳。

最后,他还个人赠送了张锐一件狼皮大袄,让他在夜晚御寒。

李自成的重视让张锐的地位又得到提升,他可以从众多流民中挑选三名杂役使唤,并且能与头领们一起就食。

从此,张锐一跃成为这支义军的特权阶层。

不必再忍受繁重的行军劳顿和琐碎杂务,还能比其他人更早地享用美食,而不必去争抢那些残羹剩饭。

大多数需要耗费体力的活儿,他只需动一动嘴皮子就能搞定。

在漫长的行军与不断的筛选淘汰中,走走停停,当张锐记录在账簿上的物资,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逐渐消耗至以千计为单位时,李自成终于决定不再招募新军,直接向目的地进军。

随着加入义军日久,张锐也了解了不少情况。

比如李自成刘宗敏都是边军出身,在北方蛮子入寇边境时,两人屡立战功,但因和上官不和,功劳被占,愤而退伍。

李自成家境富裕,回到家乡没多久,看到如今世道不靖,便起了心思,散尽家财招募起这样一支义军。

他身边那个像猎豹一样的少年,叫李过,是李自成的宗族兄弟,身手极其敏捷。

负责后勤辎重的那个矮胖子叫李来亨,也是李自成的宗亲,其他的头领不是他的宗族亲戚,就是他的乡里乡亲,所以这支义军不要看装备简陋,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在这乱世,盗匪反贼层出不穷,百姓苦不堪言,天子大权旁落,朝中权臣争权夺利,无暇顾及百姓死活。

为了保卫乡梓,一支支具有地域特色的义军也相继成立。

武力在手,这让某些人滋生了野心,中原大地,大到一州,小到一县,都由各路人马明里暗里割据。

而朝堂上的权臣为了狭制天子,大到开衙建制的节度使,小到军主,各路官衔不要钱授出,时到今日,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在这种势头之下,李自成不惜倾家荡产也要组建义军,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因还未获得正式称号,在这徐州之地,他们竟连个固定的屯扎之所都无法觅得,唯有在荒野之中搭起营寨,招募流离失所的百姓以壮大其声势。

总体而言,这支义军的规模还达不到“军”的编制。

依照朝廷的律令,一个完备的“军”至少需有一千五百之众,其中刀剑、长枪、弓箭等各式兵器,以及斥候、骑士、辎重兵、后勤人员等,皆需配备完备。

然而,时移世易,至这乱世之时,寻常的府兵、乡勇、民兵之“军”,能有两三百名可披甲执戈之士,便已算得上一支颇具战力的队伍了。

至于那些空缺的兵额,则多以“征召丁壮”之名目来填补,毕竟在中原这片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只要有村落与城邑,此类丁壮便可源源不断地得以补充。

这支义军中,真正能够列队迎战者,不过一二百人,尽管武器各异,但好歹都披上了皮甲或是粗布袄子,身体还算健壮,营养也勉强跟得上,更有作为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