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2 / 6)

“虎式”和“豹式”坦克,但是优势并不是很大。

“潘兴”坦克的正面装甲比M4 Sherman坦克厚了至少百分之三十,可以达到120mm,其车体上首部采用了47度倾角的101mm装甲,相当于150mm左右的垂直装甲。

实际上因为倾斜效应实际强度还要更大一些,这一部位的装甲比“虎式”的100mm垂直装甲要更加优秀,和“黑豹”的55度85mm倾斜装甲强度相当;

在炮塔的防护上,“潘兴”坦克使用了弧形设计的114mm炮盾,这种类型的炮盾和“虎式”的140mm垂直炮盾和“黑豹”的110mm"弧形炮盾基本处于同一级别,除了正对部分之外都有弧度带来的强度加成。

所以说“潘兴”坦克的装甲综合性能要略强于“虎式”。

如此强劲的护甲强度使得M26坦克可以在让Kwk-36和Kwk-42主炮在一千米之外的攻击基本无效,不过面对后来经过德军改进的Kwk-43时就会显得有点吃力了。

而纳粹德国大量装备在前线的机重轻型坦克在面对M26时几乎没有任何反抗能力,除非数量差距巨大并且成功击毁潘兴坦克的炮盾,否则就只能像一个个“铁罐头”一样任人宰割。

除了正面护甲之外,M26的侧面护甲防御能力也十分出色,其76mm的厚度是M4 Sherman坦克的两倍。

虽然“虎式”坦克的侧面装甲厚度达到了惊人的82mm,但是由于虎式坦克的车身较高,履带上方的一些部分没有装甲覆盖,而且交错负重履带系统处的厚度仅为60mm,所以说与“潘兴”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侧面装甲相比,“虎式”坦克还是要略逊一些的,更不用提“黑豹”坦克中坦级别的50mm装甲了。

而M26坦克这种十分可靠的侧面护甲也可以使它在战场上拥有比其他坦克更大的对敌扇面,从而在局势多变的战场上游刃有余。

“潘兴”坦克的主炮为M3-L/50 90mm坦克炮,这种大口径武器在配备穿甲弹时的穿透能力要高于“虎式”的Kwk-36。

相对于“豹式”坦克的Kwk-42主炮,“潘兴”的90mm炮在面对敌方坦克的倾斜装甲和攻击敌方碉堡时更有优势一点。

除此之外,M26的炮塔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其转速很快,18秒/圈的转速即使在和以转速着称的谢尔曼坦克相比时也相差无几,要知道“虎式”坦克的炮塔转一圈要花费60秒。

这意味着在每一秒都十分珍贵的战场上,“潘兴”坦克在面对威胁的反应速度会远快于“虎式”坦克,取得先手的优势也更大。

在实战之中,“潘兴”有能力在“虎式”坦克的有效攻击范围之外将其击毁,只有双方的距离缩小到500米之内才可以势均力敌。

1945年2月,第一批“潘兴”坦克抵达前线,在刚开始的战斗中双方互有胜负(潘兴坦克的第一次损失就来自“虎式”坦克的偷袭)。真正证明了“潘兴”实力的是发生在柏林南郊的一场战斗:

一辆“潘兴”坦克连发三炮,击毁了八百米开外的一辆“虎式”和一辆“豹式”,虽然此时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了,但这一消息还是让美军装甲部队士气大振。

总体来说,作为一款专门针对“虎式”的坦克,“”潘兴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虽然在面对“虎王”时42吨的车身还是略显单薄,但是与“虎豹”相比作战性能略优一些,对德军四号坦克这样的中坦可以基本实现碾压。

唯一的缺憾就是出现的时间太晚了,如果早点出现的话说不定会改变多场战役的结局。

二站之后,“潘兴”坦克的设计布局贯穿了美军的坦克设计思路,此后半个世纪的美系坦克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可以说,“潘兴”坦克在现代坦克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动力布局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1945年1月,首批20辆T26E3潘兴运抵安特卫普,第3装甲师和第9装甲师各领取了10辆,车组在一个月内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训练。

2月25日起,第3装甲师和第9装甲师的潘兴投入战斗,在与虎式、豹式等坦克的交战中各有胜负。

潘兴的首个损失发生在2月26日,第3装甲师第33装甲团F连一辆名为“火球”的T26E3坦克在把守埃尔斯多夫附近的路口时遭到一辆虎式坦克的近距离伏击。

虎式共开火三次,第一炮击穿了炮盾,造成炮手和装填手阵亡;

第二发击中炮管,导致炮管损坏;

第三发掠过炮塔右侧,打飞了指挥塔舱盖。

虎式偷袭得手后试图倒车撤离,却因卡在废墟中而被抛弃。而“火球”经修复后于3月重返战场。

3月6日,第3装甲师进入科隆,当第32装甲团接近科隆大教堂时,一辆埋伏的豹式坦克击毁了F连的一辆M4A1谢尔曼。

E连的T26E3潘兴参与了追击,在110米的距离上,潘兴率先开炮,命中豹式炮塔和侧面共三发,引爆弹药,全车焚毁。

同日,D连和G连的两辆潘兴分别击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