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大炮时代过去了(2 / 6)

各种性能试验,符合我方技术要求,于1932年8月26日驶抵魔都。

9月1日举行升旗典礼,编入第1舰队,首任舰长为原海容舰舰长高深弦上校。

宁海舰后由魔都抵达霓虹横滨参加日俄战争海军指挥官东乡平八郎元帅的国葬典礼,顺便回播磨厂整修。

鉴于江南造船厂历年承造各种舰艇能够达到要求,海军部决定由该厂仿宁海再造1艘姐妹舰平海号,由霓虹提供零组件,设计图与宁海同样,并聘原宁海舰的造船主任神保总南担任江南造船厂的技术总工程师负责监造,原订预算458.8万元。

该舰于1931年6月28日安放龙骨,为了鼓励国产新舰的自制,海军部长小陈亲自到厂出席该舰的开工典礼。

不过由于中日关系紧张而影响了霓虹的零件供应与技术支持,拖至1935年9月28日方才得以下水,比原定足足晚了两年。

等到空舰驶往霓虹相生港装置火炮武器完成时已是1936年6月18日,离战争爆发只剩一年。

宁海舰费时一年半就已成军,平海舰却足足花了五年的时间。

不过这毕竟是华夏自制的一艘轻巡洋舰,排水量2,383吨,动力装置为五部锅炉四部烧煤炭,一部烧重油,两部往复式主机双轴推进,马力较宁海略小,约7,488马力,最高航速21节,12节巡航时续航力5,000海里。

本舰尺寸与“宁海”略同,不过吃水稍浅,原预定装备与宁海相同的140毫米主炮6门,76毫米高炮4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

另增加57毫米高射炮4门,高速机枪4挺。但在本舰赴日装配武器时中日关系已经十分紧张,有关高炮与高速机枪部份遭日本拒装,只好透过魔都的德国洋行改购克虏伯和博福斯枪炮代替。

本舰无水上侦察机,所以烟囱后的外观结构因无机库而与宁海不大相同。

首任舰长为原宁海舰长高深弦,1937年4月编入第1舰队,成为旗舰。

据小陈后来抗战初期的江阴沉船封锁战术来看,他早知道中日海军实力悬殊,双方绝不可能发生传统的舰队决战,所以两艘巡洋舰根本没可能发挥“巡洋“功能。

但在站前海军却有震吓地方军阀的作用,这一点对中央尤其重要,要达到这一点,船舰必须具备堂堂威仪的外表,所以平、宁二舰虽然吨位只有2千多吨,却装上了6门140mm主炮,“宁海”舰甚至还装上飞机。

虽然很吓人,但明显的头重脚轻,稳性不足,不利于远洋。

事实上平海、宁海二舰大部份时间都在内河或沿海活动,主要用来威吓陆上的敌人,名义上是巡洋舰,实际上完全不必考虑在大洋上作战。

这一点小陈心知肚明,所以才有这两艘设计看起来很不合理的巡洋舰横空出世。

宁海级轻巡洋舰是民国海军在全面战争前向霓虹订购的最先进军舰,也是金陵时期制造的最大型军舰,本级舰包括宁海号与姊妹舰平海号,在江阴战役遭击沉后被霓虹捞起续用,于1944年先后遭丑军击沉。

朱传仁是知道历史的,也知道在航母面前,再强大的巨舰也无力抵挡,所以他没有为了赚钱,盲目建议老常买巨舰,而是通过一些剪报以及书信,诚恳的向老常阐述了下未来海洋争夺的方向在哪。

首先,未来海洋争夺大概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太平洋方向,一个是大西洋方向。

太平洋是航母的天下,而大西洋依旧沉浸在大炮轰鸣的余晖之中。

先说说大西洋这边,德国人的造舰实力毋庸置疑,号称二站最强战列舰的俾斯麦号不就是德国人的手笔?

俾斯麦号战列舰舰长241.55米,舰宽36米,最大吃水9.99米,标准排水量41637吨,满载排水量50300吨,最高航速30.12节,最大续航力8500海里。

舰上装备8门380毫米主炮,12门150毫米副炮和36门机关炮。(因为小胡子喜欢大口径而改为380mm大口径主炮)

对比一下,宁海号相当于大头儿子,而卑斯麦号则是绿巨人一般的存在。

俾斯麦号战列舰于1936年7月开工,1939年2月14日下水,1940年8月24日建成服役,是当时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战列舰。

俾斯麦号战列舰设计标准排水量35000吨,舰长250米,宽38米,吃水10米,四座双联装381毫米主炮,涡轮-电力装置,最大航速30节,最大续航力8000海里/19节,都是根据德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首先,当时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的基尔运河(19世纪末德国为缩短北海到波罗的海的航程,为了战时自由航行于北海与波罗的海而开挖的运河,1935年完工)规定对船只的限制是长度不得超过250米,宽不超过38米,吃水不超过10米。

其次,俾斯麦号的用途并非是纯粹的舰队决战,而是考虑了舰队作战、远洋巡航作战和破交作战(针对大型海盗船)。

德国在一战后,殖民地损失殆尽,战舰不能像他国依赖殖民地的补给,因此该舰的续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