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过招(8k)(5 / 5)

“蓝顶子”的盘剥。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1839年3月,林大英雄来了,他的任务是禁烟。

伍秉鉴的怡和行并没有参与压片贸易,但与伍秉鉴关系密切的洋人,如英商颠地、渣甸,美商福布斯,都是压片贩子。

朝廷和洋人剑拔弩张,夹在中间的伍秉鉴尴尬、难受、无所适从。

对伍秉鉴的立场,林大英雄感到非常失望,一气之下,革了伍秉鉴的三品职衔,并套上锁链,把他关到了衙门的地牢。

几个月后,在严峻的形势下,于仁洋面保安行撤到了澳门。

一个小小的保险公司,根本无法抵抗愤怒的国家机器。

伍秉鉴面子尽失,斯文扫地。

什么三品顶戴,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权势;

什么保险公司,关键时刻也无法保全自己的产业甚至生命。

当林大英雄在虎门点火销烟时,伍秉鉴嗅到了战争的气息。

他已经无路可走,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所有商业利益,与朝廷站在一起。

怡和行出钱出力,修建堡垒、建造战船,打算与英军决一死战。

然而,在刚刚经受工业革命洗礼的英国坚船利炮面前,大清精心构筑的锁国堤坝,不过一堵薄薄的纸墙,被侵略者一戳就破。

最后,还是伍家出面前往调停。

伍秉鉴的儿子伍绍荣与英军首领义律讨价还价。

英军索要600万银圆赔款,伍氏怡和出了110万。

但是,这仍洗刷不掉伍家“汉奸”“勾结洋商”的滚滚骂名。

战后,香江被强行租借,清朝国门大开,“一口通商”变成了“五口通商”,十三行的外贸垄断权一去不复返,怡和行的辉煌将成历史。

阴郁萧条的粤省内,风烛残年的伍秉鉴静静地躺在椅子上,他的内心彷徨、惆怅。

在战争的暴风骤雨中,无论他做什么,都摆脱不了衰败的命运。

在给丑国友人的信中,伍秉鉴说——如果经得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实在想移居丑国。

没几年后,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在内忧外患、褒贬不一中,于庞大宏伟的伍氏园里,溘然长逝,享年74岁。

此后的怡和行,和大清帝国一样风雨飘摇。

待伍家后代落寞后,怡和行的生意更是一落千丈,彻底销声匿迹。

当伍秉鉴的怡和行无影无踪时,渣甸的怡和洋行则声名鹊起。

1832年,狡猾的渣甸在给他的洋行取中文名的时候,为了让名字更加响亮些,他盗用了伍家“怡和行”老字号的名称,简单粗暴地就叫“怡和洋行”。

那时候没有商标法,渣甸也是伍家的座上客,伍秉鉴不好撕破脸,也拿他没办法。

渣甸的最初目的,不过是想打个擦边球,借用一下“怡和”这个招牌和伍氏家族的势力,为自己贴金。

压片战争后,渣甸离开怡和洋行,回到英国养老。

但渣甸万万没有想到,在几代经理人的经营下,怡和洋行最后竟成了“洋行之王”。

而现在控制着怡和洋行的是威廉家族。

那位罗比威廉为什么要见朱传仁,他心里没数,但他知道,虽然现在掌控着怡和洋行的家族,和创始人没有太大的联系,但他们都一样黑心。

跟他们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所以,在自己想清楚之前,暂时还是不要跟对方有什么交际的好。

最近几日,德记码头和名利码头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各种小混混在货栈前后晃悠,来一个人就恐吓一

番,还在货栈门口堆积天然化肥,搞得货栈臭气熏天,简直比茅坑还臭!

货栈不是没找人,但这帮混混好像有顺风耳一样,没等巡捕房的人过来,他们便一哄而散。

等巡捕房的人一走,他们立马跟跳蚤似的沾了上来。

癞蛤蟆不咬人膈应人,说的就是他们。

这么一来二去,原本在货栈提货的客人,或者准备停靠在德记和名利码头的人都被吓跑了。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现在黄浦江沿岸九个码头,谁不知道德记和名利码头改茅坑了?

在有其它码头可选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踩着屎尿上岸呐。

这下罗家人急了,主动派人联系朱传仁,希望能够面谈。

朱传仁不屑一顾,傻叉,你扣我货的时候可是一副吊不死的样子,现在怂了?

不见!朱传仁当起了小媳妇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想见倪思纯的时候,都是让人去把她接到家里来约会。

正好,也让她提前和家里人熟悉熟悉。

没人不喜欢这个单纯可爱,还性格开朗的小丫头。

没几天就跟朱家人混熟了,尤其是魏春芳,被倪思纯哄的满脸堆笑。

主要是倪思纯会做人,只要一来就带各种好吃的点心、好看的衣服给魏春芳。

倒不是说礼物有多贵,主要是一片心意,也算提前打好婆媳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