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过招(8k)(4 / 5)

这事儿还得从100年前说起,制台是清朝最大的地方官,是正二品,管好几个省的军事、民政。

制台见到洋人,就是一副卑躬屈膝的模样,十足的奴才相。

但在压片战争前,可不是这样的,大到乾隆皇帝,小到县官商官,在洋人面前是要端足天朝架子的。

在他们眼里,洋人就是一群来讨饭吃的“蛮夷”。

1823年初春,英国商人威廉·渣甸来到粤省,打算接管一家英国私人贸易公司。

在粤省这个地盘,他迫不及待想要拜会的,不是两广总督阮元,也不是广东巡抚陈中孚,而是他的偶像、怡和行掌门人、大清首富伍秉鉴。

渣甸

在十三行的公堂上,渣甸看到一幅地图,这幅地图名叫“皇朝山海万国朝贡图”。

在地图上,位于中央的正是大清帝国,面积几乎占了整个世界的二分之一,周围零零散散地分布着英格兰、西班牙、丑国等弹丸之国。

地图两边配了一副对联:四海连天万国恭顺觐朝贡,九州动地皇恩浩荡赐贸易。

渣甸看完,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正恍惚间,只见一位身穿官服的小老头从内堂走了出来。

没错,他就是怡和行的老板、十三行行首伍秉鉴。

小老头尖嘴猴腮,留着两撮小胡子。

伍先生这副尊容,令渣甸一时难以将他和大清首富、贸易领袖联系起来。

谈完正事后,渣甸多了一句嘴,他说:

“伍老先生,这幅世界地图不对啊,世界不是这样子的,我改天送您老一个地球仪吧。”

伍秉鉴脸色立刻煞白,急忙摆摆手:“渣先生你可千万别啊,会要人命的。”

伍秉鉴想到的,是乾隆年间,也是一个洋人,也在这个地方,面见的也是行首——那个行首名叫陈焘洋。

对这幅地图,当时这个洋人也提出了不同见解,并送了一个地球仪给陈焘洋,想改变一下清朝臣民的错误观念。

那可是个稀罕物啊,陈焘洋自己没舍得用,打算献给乾隆,这可能是世界上拍得最惨的一个马屁了。

当时,满朝文武都以华夏为世界中心,拒绝接受任何地理新概念。

内务府将地球仪献给乾隆帝后,乾隆与一干朝廷重臣勃然大怒。

这是什么玩意,这是欺君辱国,意欲颠覆天朝上国的中央地位。

陈焘洋差点被满门抄斩,他的儿子陈寿山也冤死狱中。

每每想到这些,伍首富就胆战心惊,晚上经常彻夜难眠。

伍秉鉴虽然富可敌国,但他十分清楚,他的所有财产,都是朝廷的恩赐。

当时朝廷制定的是“一口通商”政策,只有粤省才能干外贸。

朝廷是不可能直接去做生意的,于是,就产生了“以商代官”的十三行制度。

十三行对外贸易的垄断性,是伍秉鉴能成为大清首富的客观基础。

对此,伍秉鉴很有自知之明。

他不止在一个场合表态,怡和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一切都得益于皇上的政策和朝廷的支持。

怡和行的一切都是皇上给的、朝廷给的。

如果皇上需要,怡和行随时可以上交国家。

伍秉鉴遇神就拜,生怕少拜一个。

神拜多了,自有满天神佛庇佑。

靠着这种觉悟,伍秉鉴的生意越做越大。

1834年,伍秉鉴站在了世界财富之巅,他的财产累积到了2600万银圆。

当时,丑国首富的身家不过区区700万。

与此同时,伍秉鉴的不安全感也达到了顶峰。

这年刚好发生了“律劳卑事件”,中、英两国在虎门擦枪走火,干了一架。

伍秉鉴心都吊到了嗓子眼,他知道,不管

哪个国家输赢,都没有怡和行什么好处。

无奈之下,伍秉鉴决定买两份“保险”,消除后顾之忧。

一是,伍秉鉴巨资捐了个三品顶戴,这样,他就是朝廷命官了;

二是,伍秉鉴决定搞一家保险公司,为他的怡和行留个后路。

当然,这家保险公司不能打华夏的招牌,否则,谁保谁还不一定呢。

1835年,伍秉鉴纠结了一批广州商人,由他的小粉丝——宝顺洋行的合伙人颠地出面,成立了“于仁洋面保安行”。

在现代史上,于仁洋面是

但其实,这家挂着洋旗号的保险公司,是粤省商人纠合本银共同创设的。

近代史上,一提到附股、买办,人们就觉得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产物。

在过去的刻板印象中,一些华商担当洋人狗腿子,唯洋是从,敲骨吸髓,欺压善良朴素的老百姓。

真实的历史并不全是这样,许多披着“洋皮”的外资公司,实际控制人其实是华人,站台面的洋鬼子才是高级打工仔。

华商附股并不是为了“傍大款”,而是找一个法律更加健全、实力更加雄厚的国家,躲避国内经常遭遇的横征暴敛。

在一个皇权可以随意猎杀私权的环境中,这身“洋皮”就等于一层铠甲,可以远离许多“红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