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输电阵列】 【评价:完全按照设计标准建造的输电阵列,可将巨量电能定向输送到十数公里外的接收站。】 【受限于当前天气条件,损耗效率较高,处于30%左右】 随着所有程序写入输电阵列完成系统自检,关于发电系统的所有数据也映入陈远脑海中。 射频阵列单独排列在一个占地3000平米的人造混凝土平台上。 按照这个输电量级来看,即便是站在雨中,也能看到电能射频在空气中留下的痕迹。 一条淡淡的蓝色光条。 射频输电技术相比于有线输电会带来巨大的能量损耗。 要知道原本方夏社会的超远距离高压输电技术已经是非常发达了,从江峡大坝把电力运输到东部最发达的沿海城市,损耗也能控制在5%以下。 而射频输电在当前环境下损耗又高,也几乎不可能将电能运输到数千公里外的城市。 但却有一个唯一也是无法替代的优点-- 有了这种技术,就不需要配套的数千公里输电线路,以及沿途的变电站等等设施。 也就不需要人力在荒郊野外进行施工和工作。 尤其是这种情况下--物流困难、洪灾随时可能爆发,人类秩序也遭到极大冲击。 这会救下很多土木和电力从业人员的性命。 陈远突然很想参加到这项工程中--即使脑袋里已经有了关于水坝和水坝未来的建模。 但真正看到那种宏伟工程的感觉,看着它们从无到有的感受是无与伦比的。 不过嘛...现在不是干这个的时候。 而仅仅在江峡大坝的输电阵列完成建设后的一小时内,他们又同时在那里附近的营地上线了数百台无人机。 同时,陈远发现数团红点从东部以及一些未来会被淹没的城市出发-- 相当密集的红点,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有可能是民用飞机,但更有可能是军用运输机。 而且他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太平洋对面的国家也在发生类似的聚集,那些海面上的大型聚落--正在朝着他们的东海岸最大的城市聚集。 所谓的“海上大型聚落”,很显然就是曾经的战斗单位。 不过在面对天灾时,现代武器几乎毫无作用。 除此之外,有一些红点正在从那座城市出发,目的地,看起来像是方夏社会... 好像有什么事情发生了,新闻没报导。 陈远摸着下巴,心想自己最好还是关注一下这些动态。 有些东西他这样的普通人是接触不到的,就算是他们普通人用的官方求助交流论坛,流量也在逐渐减少。 很显然社会机构对一些负面的东西进行了管控,同时也在说明受灾人数还在逐步上升。 从习惯来说,都是方夏社会不会报导的东西。 物资和人员的流动和变化会暴露出很多大方向上的变化。 希望是好的变化。 陈远闭上眼睛,恢复正常的视野--现在这边也要开始进行工程了。 ...... 江峡大坝,电能被送入营地,无人机齐齐起飞。 人们决定使用【信息栏】的技术,对大坝的输电方式进行改善也有这个原因-- 他们将电力送入所谓的“公共服务网络”,得到生存点,然后再用生存点,兑换技术,使用无人机。 是个良好的,正向的循环。 反正这地方也没人抢夺无人机的使用权。 总工程师陆远舟喊来了施工组,进行开会讨论--水坝加固和营地施工会使用一种新方法。 使用无人机进行辅助施工。 众所周知,目前世界上的无人机技术虽然很发达,都可以用于军用了。 但民用方面,用于工程或者其他方面却推进得很慢。 总工程师在工程方面是经验满满,但电子方面就不太懂了。 但看到当地研究人员施文华的方案后,他觉得使用无人机很好--因为这可以减少很多意外。 施文华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和自己的团队,在电脑上输入控制数据。 无人机齐齐起飞,整齐划一地飞向材料仓库,并在标记的地方取下需要的材料以及相应的包装。 取下包装,飞行到指定地点,在精准的激光制导下,甚至省去了放线这些流程。 工人和工程师只需要懂得使用无人机上挂载的工具,或是取下物料进行工作即可。 这样一来,省去运输和测量两个流程,效率起码加快了30%,随着流程的熟悉,还能更快。 总工程师看着忙碌的无人机和人类的配合,感叹道:“文华,你这建议真好! 用机器替代人力始终是工程的发展方向,你的点子现在是救了命了。” 施文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老师,这其实不是我想到的,是一个学生想到的。” 陆远舟一愣,扫视了一圈房间里忙碌的人。 没看到一个在指点的,都是各忙各的,大家都好像不是太熟悉。 施文华见状解释道:“不是我的学生,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但是他没接受社会机构救援,现在还在市里。” “还在市里?”陆远舟更加疑惑了,“怎么你们不救他呢?他为什么不加入?你怎么没把他叫过来?” “他...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还在市区带着人建了水坝,收留了不少人。” “自己?市区?他是谁的学生?” “他...是本科生。” “本科生?” 陆远舟头上似乎浮现出了一个个实体问号。 这些词汇单独来看都看得懂,怎么连在一起感觉那么抽象呢。 施文华对此深有体会--说实话他一开始也是懵
第47章一点小小的本科生震撼(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