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书院的诞生(2 / 3)

费也只有每人每年 2 两 6 钱而已,不定期来的塾徒学费则减半。那时候又没有其他收费项目,连教材都是私塾提供,所以我家一年能收上来的学费仅有可怜的 200 多两白银,而我家私塾一年的开销则有 5000 多两白银,这是妥妥的“入不敷出”。但是,以教育兴国为己任的父亲看来,这都是值得的。当听说最近的府试我家塾徒有 7 人中了秀才,比县官学还多的时候,我父亲则乐开了花,可能这就是我父亲最好的安慰吧!

话说到这,开始回到正题。戊戌年的那场变革,维新党的主张基本都被否定,能保留下来的不多,其中鼓励民办教育这点是保留了下来,我家也如愿获得了办书院的资格。于是我父亲便决定把陈宅全部院落开放,用来办书院。本来废除科举我父亲是极度赞成的,这并不是因为我父亲两次乡试未中,而是他真心觉得八股文培养不出严复那样的人才。对于戊戌变法我父亲虽是反对的,但对其中关于教育的改革我父亲是全面赞同的。如果说维新党人给我父亲带来了什么?那就是对西方知识的了解和渴求。他通过维新党人创办的刊物,知道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民主制度、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现代教育。同时他也意识到了他以前所学的那些东西除了与人辩论外,别无他用。西方的那些“奇技淫巧”并不是无用的,而是可以改变一切的。甚至父亲通过关系联系到了《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和教育家张元济,并与之通信求办学之道。但此时父亲一直心心念念的新学并未在全国开展开来,而父亲总结的原因就是有科举在中间拦路。所以这才是父亲主张废除科举的原因!

父亲这么多年的办教育心得加之混迹科举多年,他深深明白要想变法图强,首先要以教育为首,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个个能使国家民族富强的人才。而现在父亲知道了如何能使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走向富强的答案,那就是“科学”。这也是二十年后,他以中华民国国会议员的身份全力支持新文化运动,并在政界推广“赛先生”的主要原因,因为他这个时候就明白了“赛先生”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和中国最欠缺的就是“赛先生”。父亲生来即“富贵”,他是有很多大富之家公子的毛病,但父亲优于他人的就是善于思考,并热衷于在自身找问题,并敢于批判曾经的自己,这是当时中国人不具备的品质。同时父亲虽然从小便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自认为是儒家的信徒,也以自己是“读书”人为傲,但他勇于反思,甚至对他一生最重要的东西说不,这点我是佩服我父亲的。所以父亲永远都是那批站在浪尖上的人,虽然他是感性的,他对别人视为“富有”的东西并不在乎,他更在乎的是他想“出来”的事,即使这个事无法施行或者执行,他也要试一试,所以他是一个感性的理想主义者。但所谓“时势造英雄”,他出生的这个家庭对他来说是成功的,因为这个家庭能为他的“理想”买单!

当他满心期待能改革科举甚至废除科举的时候,变法失败了,他只能另做打算。可能有些看官会问,新式教育和科举有什么关系?我想说关系大了。科举主要考察儒家经典、诗词歌赋和经义阐释,侧重于人文知识和伦理道德。然而,现代科学教育强调自然科学、技术创新和实证研究。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能力,以探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科举追求的是对传统知识的熟记和阐释,思维方式较为僵化,限制了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而现代科学教育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教育目的上,科举是为了选拔官员,为封建统治服务。现代科学教育则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的各类人才,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发展。科举制度下,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且学习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现代科学教育强调普及性和实用性,致力于让更多人受益,所学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总之,科举与现代科学教育在知识体系、思维模式、教育目的和资源分配等方面都存在冲突。现代科学教育以其开放、创新和实用的特点,更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这种冲突,不断优化现代教育,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这些概念可能比较复杂,用简单且实际的回答就是,在传统科举取士的制度下,大家培养孩子,让他读书的目的无非就是“考取功名”。而近代以科学为主的新式教育自然是长辈所“排斥”的,虽然长辈们也会意识到新式教育的优势,但在科举制度下,长辈培养后代的目的还是为了“功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长辈知道科学有多重要,但政府不需要,民间也就不需要,所以长辈也就不需要,孩子自然也就没有需要的权利,所以科举制度是与新式教育相悖的!所以想办新式教育的父亲肯定是没有市场的,如果当时那个社会环境,哪家书院要是不教科举所考的,那么那家书院再优秀也没人会去!父亲虽然任性惯了,但他还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就不能“误人子弟”,于是他不得不放弃他之前的想法,建立一个以新式教育为主的书院,并重新规划了他用无数白银换来的办书院的资格!

前面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