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新学和维新党人(1 / 1)

虽然在辽阳县这种地方办教育不仅没什么收入,甚至每月还需要父亲自己搭钱进去,但对于如今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父亲来说,这依然让他倍感欣慰。在一心致力于教育的同时,父亲也在深刻反思自己两次科举落榜的主要原因。到了这个时候,他才不得已接受了一个他内心清楚却又不愿承认的事实——政府实在是太腐败了。他真切地意识到,倘若大清国继续如此腐朽下去,必定难以保全。以范仲淹为偶像的父亲,每日都在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不断苦苦思索着救国之道,却始终难以找到答案。他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把已经断奶且会叫爸爸的我抱在怀中尽情把玩。

而且,为了弥补落榜带来的伤痛,父亲又纳了一房小妾。这个小妾比我大十五岁,她入门的时候只有十六岁,我称她为何姨。她也算是出身名门,她的父亲和我父亲是同科秀才。不过,我父亲当时只有二十岁,而她父亲那时已经三十四岁了。不要以为《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只是个例,其实不然。在那个时候,科举确实是唯一能够一夜暴富的途径,所以读书人的群体相当庞大,然而功名却非常有限。这就使得大部分读书人一辈子可能连个功名都没有,有些童生考到老,胡子都已经花白了。我父亲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像梁启超那样的神童更是屈指可数,大部分人只能像洪秀全那样。不过,有了功名之后的利益诱惑实在太大了,再加上儒家温和的思想,使得那些和洪秀全有着相似科举之路的人却不能做出洪秀全那样的事。何姨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他家境虽不如我家优渥,但也已经是地主阶级了。而且,虽然他三十四岁才中秀才,但毕竟也是秀才。

至于何姨为什么委身做我父亲的小妾,她是这样厚着脸皮说的:“还不是你父亲帅吗?有一次你父亲来我家跟我父亲聊天,我给他端茶,我们四目相对,我就不能自拔了。你父亲走后我就打听了他的情况,无奈他已经成家了,但我不在乎呀,不能做妻那就做妾呗。家里劝了我好久,但我觉得我就是你们家人了。”这话听得我都脸红。妾在封建社会是一个畸形产物,在之前以及后来的民国时期,妾一直都存在。中国一直都是一夫一妻制,只不过可以多妾。妾不算妻,而且与妻相差甚远。妾的本质和佣人丫鬟差不多,只不过丫鬟付出的是体力,妾付出的是身体。妾只是不用干活的丫鬟而已,但要满足主人的某种欲望。不过,何姨与我父亲的感情确实与其他家庭不同,他们很恩爱。她和我母亲相处得还算融洽,但两个女人之间又怎么可能“同心协力”呢?

我的家庭转折都与这个何姨有关。有一天,何姨从娘家回来,因为家里那天杀猪了,何姨就拿回几块排骨,是用几张报纸包着的。在当时,这是很奢侈的。可能当时何姨真的没找到牛皮纸,就拿了没人看的报纸。等我父亲回来,他站在放着排骨的桌子前,端详起排骨来。我母亲还问呢:“怎么排骨也没见过啊?”明显是有些吃醋了。父亲连忙说:“这何先生哪来的这种报纸?”我母亲问:“这是什么报纸啊?”父亲就说:“就是强学会那些人搞的报纸。之前我同科的几个举人就参加了公车上书。我觉得康南海他们就是胡闹,而且他们思想非常极端。西方的制度我向来是不赞成的,我是张香帅(张之洞)‘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理论的坚定支持者。我对强学会这些人很是反感,但是我刚才看包肉的报纸上有一篇梁卓如(梁启超)的文章,此时看来,觉得倒有些道理。但我还是反对他们提出的理论,尤其是康南海搞的古文经,纯属胡说八道。不过他们有些主张我现在倒是很感兴趣,尤其梁卓如不愧是才子,把大清的弊病看得如此准确。但是郎中不能光会诊病不会医病吧!要找个可行的办法吧!”父亲和母亲的对话,包括父亲和何姨的对话经常如此。她们有些根本听不懂,父亲也不管她们能不能听懂,总是会说些他认为很好懂的东西,而母亲和何姨每次也都是做出一副听懂了的样子。于是父亲就拿起了那份报纸,仔细端详起来,并不停地点着头,时不时扔出一句:“卓如好文章”“教育是根本这个说的对呀”“新学?”“看样子新学真是个好东西”“日本?”“君主立宪?”“我倒真想去看看”这些话。于是,“赴日考察新学”这个大胆的想法就出现在了父亲的脑海中,而这个行为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是我这辉煌一生的开始!话说父亲当时有此想法也是属于心血来潮,因为从各个层面上,这个想法都是不太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