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科举末路(1 / 1)

可能当时乡试落榜对我的父亲打击着实巨大,以至于大婚后的第三年,母亲才生下了我。我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尤其是在那个年代,第一胎便是男孩,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喜事。这让原本失落的父亲再度春风得意起来。况且,下一次乡试就在我出生后的第二年即将举行,我的到来既给家里增添了喜气,又为父亲参加乡试增添了不少自信。

清光绪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 1897 年,在我出生的第二年七月,父亲从辽阳县城出发,前往奉天参加一个月后的乡试。有了上一次落榜的教训,父亲在这次考试上也算积累了经验。他提前一个月就奔赴省城进行打点。在此先介绍一下当时的沈阳。那时的沈阳乃是大清的留都,又名盛京。在行政设置上设有奉天府,最高行政长官为府尹,官居正三品。由于是留都,奉天还拥有一套中央政府机构,内阁、佐理、六部等中央机构一应俱全。然而,实际上这些机构如同摆设,毫无实权。那些尚书和侍郎们不过是上班领个薪水罢了。实际上在奉天掌握军政大权的是盛京将军。

科举制度在清朝相对来说较为公正,考试过程基本难以作弊。但在 19 世纪末,清朝已然腐朽不堪,甚至腐败蔓延到了科举之上。虽然考试本身较为公平,可在选人方面却存在诸多猫腻。上一次考试失败,是因为父亲打点错了对象。他不知听了谁的话,去行贿了一位留都礼部的侍郎。谁能想到,连这位侍郎的亲外甥都未能中举,更不用说我的父亲了。这次父亲吸取了教训,直接去行贿学政和奉天府衙的人。结果不出所料,他再次落榜,因为那边连行贿盛京将军儿子家庭教师的考生都中举了。父亲的学问不可谓不好,也拥有足够多的银两,但官场显然不适合他。他连奉天谁是老大都搞不清楚,天真地以为盛京将军真的仅仅是个将军而已。像他这样一个对实际大清官员体制都摸不着头脑的小白,确实不适合从政。

就这样,两次落榜让父亲伤透了心。他彻底不想再走科举这条路了,甚至都不愿意在奉天这个声色犬马之地多停留一天。放榜后的第二天,他就回到了镇上。这次他是真的死心了,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并反思科举失败的主要原因。还好,上帝为他关上了科举这扇门的同时,也为他打开了一扇窗。由于父亲付出的财力以及他身为读书人的执着,他的私塾办得越来越好。他聘请的老师清一色都是秀才,偶尔还会有举人前来巡回讲课。这本是为家族和同乡子弟而办的私塾,声名逐渐远扬,甚至有外府的学生前来求学。而且,有几位学生中了秀才,这使得在考场上失意的父亲不断扩大私塾的规模。学生数量从先前的二三十人,发展到了如今的百余人。光是教室就有十余个,甚至还出现了百人同时齐声朗读的震撼场面。这让父亲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