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一步到位(2 / 3)

部一级的都尉,也就是将军们,会在军帐里对着地图比划,然后制定某某校打这里、某某校打那里这样的大体战略。

真正亲临战争,进行前线指挥尤其是临阵应变的,是校尉。

明白了这些,就不难理解汉家军队校一级的编制,为什么明明只能有两队共千人的编制,但禁军、野战军,却都统一超编为四队共两千人了。

如果手里只有两队,那校尉在临敌时,唯二能下达的军令是:甲队为前军掩护,乙队为后军撤退,交替掩护撤军!

或者是简单直接的:甲队进攻,乙队留守。

但有了四队,指挥空间就大很多了。

可以像前文所举的例子那般,一队正面冲,两队侧面包,再留一队以备不测

或者从前、后、左、右分别围住本方中军,摆出龟壳阵坐等对方冲杀。

至于汉家至今都还保留着二队为一校的编制制度,而不是直接改为四队为一校,则是由于:二者皆有可取之处。

二队为一校,在战时临时编制当中,是够用的。

因为战士临时编制,大多数时候是要守城、守营。

一队作战,一队轮换,足矣。

而四队为一校,则更符合禁军及常备野战军的需求。

所以,二队为一校的理论规定便保留了下来,成为了郡县兵马,以及战时临时部队所采取的编制规定。

而有额外需求的禁军、常备野战军,也得到了四队为一校的超编特权。

一校千人,超编为一校二千人,更准确的说法其实是:二队一校,超编为四队一校。

校一级的翻倍超编搞清楚了

部,即军一级的混乱超编,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校一级从两队超编为四队,是战时需要更多独立的作战单位,来履行更多战术调度。

而部,即军一级,从原则的五校,酌情扩编为六到八校,则是兵种问题。

和前者一样:什伍之制中一部五校的规定,是郡县兵,以及战时临时部队的编制组成标准。

缘由也很简单:前、后、左、右、中。

一部都尉,也就是一军,无论是在行军过程中,还是在安营扎寨后,都需要五个校尉分别成为:前军先锋,左、右侧翼,以及后军、中军。

而禁军和常备野战军,之所以要在这五校外,再多添一到三个校尉,则是为了弥补兵种缺陷。

好比飞狐八校,为别为:材官巨盾

长弓射声

硬弩崩山

剑盾

戈戟

弓骑

轻骑

及遂营。

总共八部校尉,包含了轻重步兵,轻、弓骑兵,弓、弩兵,乃至工兵等各个兵种。

几乎涵盖已知世界所有兵种、如今汉室所列装的各类制式武器

这使得拥有这八个校尉,拥有全兵种的飞狐军,可以独自应对任何兵种的敌人,且不会被敌人兵种压制。

说白了就是:作为禁军和常备野战军,独自面对敌人是常态。

真到了要紧时刻,不可能说从哪里调一支你没有的兵种,来解你的燃眉之急。

你这支禁军、常备野战军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是解汉家的燃眉之急!

你再来个燃眉之急,那不用玩儿了,毁灭了算逑。

飞狐军八校如此,北军七校也基本一致,唯独少个遂营。

但北军本身驻扎在长安,有少府的工匠随时能拉来用,并不像常驻飞狐迳那块无人区的飞狐军那般,需要自备工兵。

已经作古的细柳营六校,倒是和飞狐军一样,有一校是遂营。

细柳营六校比之飞狐军八校少的二校,是弓骑、轻骑。

没办法。

太宗皇帝那会儿,汉家的状况,别说是装备出四千骑兵了,就算是四千匹马,也绝对是一个国家级难题。

人家飞狐军那两支骑校尉,满共四千骑兵,都还是太祖高皇帝平城一战过后,将战场缴获,或战后抓捕的一万多匹匈奴战马一股脑全给了令勉,才最终练起来的。

了解了以种种,再看刘荣的羽林、虎贲二校。

从最开始,刘荣以五百人为第一批兵源数,并先后将两支武装分别扩编至两千人,并确立四队一校的编制,其实就已经能看出来刘荣的意图了。

这就是禁军和常备野战军的编制。

而今,刘荣要在羽林校尉、虎贲校尉的基础,扩编出羽林军、虎贲军

是要和北军、飞狐军、细柳营那般,朝着全兵种综合部队搞,还是往单一兵种集团的方向搞,却是刘荣需要好好头疼一下了。

全兵种,打仗可以应对任何问题

但若是作为禁军,兵种似乎也不需要太全。

北军那情况不一样。

三天两头扩编出征,不是去关东平叛,就是去南方镇压百越、去北墙支援边防。

而在刘荣看来,真正意义的禁军,需要的兵种其实没那么多。

禁军要骑兵做什么?

要戈矛做什么?

最起码,弓骑兵是不需要的吧?

毕竟禁军的职责,是必要时守卫都城和皇宫

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