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一步到位(1 / 3)

羽林、虎贲二校扩编为军!

对于长安朝堂内外,这其实算不多么惊人的消息。

早在刘荣获封为太子储君,并设立羽林、虎贲二校,来作为储君专属武装力量的时候,这两部校尉分别扩编为军,就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了。

说起羽林、虎贲二校扩编,就不得不提如今汉室承自嬴秦,且至今都在沿用的什伍之制。

什伍之制,也被坊间私下称为:二五之制。

顾名思义,便是以二五的循环数列,作为军队编制的基数。

五人为一伍主官伍长,也称伍佰

二伍,即十人为一什主官什长,也称十人长

五什,即五十人为一屯主官屯长

二屯,即百人为一曲主官曲侯,也称百人将。

在军中,那些胸大无脑,没有多少战术素养,但个人武力超群的猛人,便大都是这个职务。

嗯,刘荣一直都觉得,李广是个很出色的曲侯,即百人将……

便这般以二五的基数类推:五曲为一队,兵五百,主官队率,也称司马

到了队率司马这一级,便是跻身中高层将官,会被人私下称之为裨将,稍微不要脸些,也勉强可以口称末将了。

二队为一校,兵一千,主官校尉

这就是实打实的偏将,也完全有资格口称末将,且有战时自主指挥权的的高级将官。

五校为一部,兵五千,主官都尉。

绝大多数时候,一部,也被称之为:一军。

主官正式职务为某某都尉,也被称之为:某某将军。

比如当年细柳营初立,周亚夫的正式职务,便是中尉兼细柳都尉

飞狐军创始人:令勉生前的职务,则是飞狐都尉领车骑将军。

后世人多有耳闻的部曲一词,便是源自这套编制系统当中的部、曲两个编制单位。

了解到如今汉室的军队编制系统:二五之制尤其是校尉千人、都尉五千人的满编兵员数,便很难不对此感到疑惑。

千人组成一校?

五千人组成一部,即一军?

不对吧?

北军可是有足足七个校尉,每个校尉更是有足足两千人,共计一万四千人!

按五千人一部的标准来算,北军都快能凑出三部,即三军了!

飞狐军,以及已经作古的细柳营也是飞狐八校一万六千人,细柳六校一万两千人!

无论是每校一千人还是每部五千人的编制标准,北军、飞狐军、细柳营都是严重超编!

北军且不说,人家好歹是如今汉家唯一一支真正意义的禁军,超编也情有可原。

怎么飞狐军、细柳营,也都是这般?

事实,汉家的军队编制,确实是严格按照什伍之制来组建。

一校就得是一千人!

一部就得是五千人!

但禁军和常备野战军例外。

北军、飞狐军、句注军,以及作古的细柳、霸、棘门三营,都在什伍之制所规定的编制基础,享受到了超编的特权。

却也不是无序超编

而是极为统一的:校统一从千人超编为二千人。

部一级则根据具体需求,从规定的五校,适当扩编至六到八校。

至于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

在校一级以下,汉家自秦继承来的什伍之制,至今都还能发挥编制优越性!

虽然没有后世新时代,华夏步兵部队的三三制那么先进,但以伍为战斗小组、什,即二伍左右掩护的基层战斗编制,在这个时代依旧是极为先进。

以伍为战斗小组,以什,即两伍左右掩护

以屯为基本的行动单位,曲为最低一级的战术执行单位

以队为最低一级的战术任务履行单位。

从最低级别的伍,一直到五百人的队,这套编制体系都堪称完美至少是极其适合如今,尚还处于冷兵器时代的华夏军队。

但从五百人的队,到千人的校,这套体系的漏洞就开始逐渐显露了。

前文提到:在战争中,汉家军队的作战方式,是以伍为战斗小组,什下辖两伍交替掩护。

五十人的屯,则会和同属一曲的另一个屯,在更大范围内的战场互相掩护。

和五人战斗小组、两个小组相互掩护一样以五十人为战斗小组ps,两个战斗小组ps互相掩护。

到了五百人的队一级,就不再是这样了。

队,作为战场有独立行动能力的单位,往往是需要单独执行战术指令的。

而且两个队的行动,不再是彼此掩护,而是各自单独完成一项战术目标。

比如一场战争中,遭遇敌方落单的一股兵马,汉家将官很大概率会第一时间下令:甲队,正面进攻!

乙队、丙队侧翼迂回!

丁队留守中军,以防不测!

关键就在这里。

在战场,要想对一支敌方部队完成正面冲击、两面包抄等动作,同时又保证中军有留守力量,不至于倾巢而出,至少需要四个五百人编制的队!

且这样的战斗,往往并非部一级的主官:都尉,带着一部五千人去打,而恰恰是那些校尉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