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的清晨,李明正在查看南疆儿科急救协作网络的运行数据。
自从系统正式上线以来,已经完成了153例远程会诊,其中危急重症38例,成功救治率达到了95以上。
“这个月的数据很漂亮。”阿依古丽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报告,“基层发现报告率提高了60,而且误诊率明显下降。”
李明点点头:“培训效果确实不错。不过……”
话没说完,急诊科打来电话:和田边境地区发来远程会诊申请,一个维吾尔族牧民家的双胞胎新生儿,都疑似先天性心脏病。
“马上安排。”李明迅速打开远程会诊系统。
很快,和田的王野出现在屏幕上:“这对双胞胎出生才三天,但都出现了发绀、心音杂音。当地卫生院医生用了我们培训的‘早期筛查表’,立即联系了我们。”
高清摄像头对准了婴儿床,两个小生命正在保温箱里安睡。监护仪的数据实时传输到会诊中心的大屏幕上。
“需要联系上海的专家,”阿依古丽说,“双胞胎先心病可能有特殊情况。”
一刻钟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专家也加入了会诊。图像和数据传输异常流畅,专家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每个细节。
“哥哥的是法洛四联症,”上海专家指出,“妹妹则是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两种类型都需要尽快手术。”
“问题是,”王野说,“这个家庭条件很困难,而且住在边境线附近,交通不便。”
“转运和费用的事我来协调。”一个熟悉的声音插进来,是张国华。原来他一直在线关注这个病例。
“南疆儿科急救协作网络已经建立了转运绿色通道,”张教授说,“从发现、转诊到治疗,都有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是要稳定病情,确保转运安全。”
两个小时后,一架医疗转运直升机降落在和田边境地区的小镇上。
转运团队带着特制的新生儿转运箱,开始了这次生命接力。
“这就是我们建立这个网络的意义,”看着直升机升空,阿依古丽轻声说,“不管在哪里,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全力以赴。”
正说着,克州医院发来视频:上周会诊的那个重症肺炎患儿已经康复出院。视频里,小姑娘开心地向镜头挥手,还用维语说了声“谢谢”。
“对了,”李明打开电脑,“看看这个数据分析。自从网络运行以来,基层首诊率提高了,但直接转上级医院的比例反而下降了。”
“因为有了远程会诊,”阿依古丽说,“很多病例在基层就能得到专家指导,不用盲目转院了。”
下午,各地医院召开了例行视频会议。
“这个月最大的进步是基层医生的参与度,”王野汇报说,“他们不再把远程会诊当作麻烦事,而是主动寻求帮助。”
“确实,”克州医院的代表补充,“现在基层医生遇到疑难病例,第一反应就是打开平板电脑,而不是简单地让病人往上转。”
张国华看起来很满意:“这说明我们的培训方向是对的。不过,还要注意一个问题:随着会诊量增加,专家资源可能会出现紧张。”
“我们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了,”李明说,“准备建立分级会诊制度。一般病例由地市级专家负责,疑难病例再请省级专家指导。”
“同时,”阿依古丽补充,“我们还在培养本地专家。现在已经有十几位年轻医生在跟着省级专家学习,争取早日独当一面。”
会议进行到一半,系统突然发出预警:双胞胎转运途中,哥哥出现心律失常。
会议立即转为紧急会诊。上海专家实时指导,和田的随机医生迅速处理,很快就让病情重新稳定。
“看到了吗?”张教授说,“这就是多点联动的优势。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立即得到支援。”
当天晚上,双胞胎安全抵达上海。经过紧急处理,两个孩子的生命体征都趋于平稳。
“手术安排在下周,”上海那边传来消息,“我们会全程视频连线,让南疆的医生也参与学习。”
李明和阿依古丽又加班到很晚。他们要趁着这个病例,完善转运和会诊的标准流程。
“你发现了吗?”阿依古丽突然说,“现在的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
“是啊,”李明笑道,“因为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
窗外的夜色渐深,但医院的灯光依然明亮。在南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无数医务工作者正通过这个网络守护着生命。
第二天一早,李明收到了一条特别的消息:亚普拉克村的远程会诊室正式启用了。视频里,村医小组的成员们兴奋地展示着他们的新设备。
“李医生,”一个年轻的维吾尔族小伙子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我们也要为这个网络作贡献。”
这让李明想起了半年前的那个雨夜,想起了走过的那条崎岖山路。而现在,科技的力量正在缩短这些距离,让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医疗的温暖。
中午,阿依古丽带着几份报告找到李明:“自治区准备把我们的经验推广到全疆。他们希望你去做个专题报告。”
“我们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