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第114章(1 / 3)

盛唐小女官 春溪笛晓 1713 字 10个月前

阿晗与亲朋好友们聚了一轮,第二日便去觐见新皇李俨。李俨让太子出来见阿晗,并直截了当地让太子喊阿晗一声老师。

许是因为少年时过得有些压抑的缘故,李俨后宫成员非常简单,皇子皇女也不多,至今也就两子一女。太子作为李俨的长子,今年已经是十六岁了,长得眉清目朗。

对于阿晗教人的能力,大伙都是有目共睹的,狄家那双儿女便是她的高徒,如今一个已经接了先祖衣钵在大理寺断案,一个则当上了太常寺协律郎。

爱往外跑的太常寺协律郎当然是妹妹狄安,她从小就好动得很,后来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同窗,便爱上了出去采风。之所以当上协律郎,也是因为她很喜欢这种且歌且行的生活,自己主动争取的机会。

许多人都爱唱她采集回来的歌谣。

不仅狄平、狄安两个记名在册的学生都考上了进士,连那些没记载名册上的学生也大多有着过人的才学与品行,旁人提起来没有不夸的。

一回来就被李俨托付了太子师这样的重任,阿晗也有些受宠若惊。她看着已经是个翩翩少年郎的太子,心中很有些感慨。

一眨眼都这么多年过去了。

在李俨最艰难的那些年,许多事她们其实都是帮不上忙的。如今时局能一点点便好,也不独独是靠谁的努力,若没有李俨他们在长安周旋,没有各方同窗与好友们的认可和合作,许多事恐怕都难以实现。

即便李俨顺利登基,也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都解决了。道阻且长。

不过对于李俨来说,应该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在李隆基底下当储君着实不是什么轻松的事,哪怕李俨是他亲自选的,哪怕他人生最后那十几二十年里有点儿幡然悔悟的迹象,偶尔还是要试探试探李俨这位储君心里是否还有他这个皇帝。

阿晗最后还是接下了太子师这个活,经籍上的东西有其他先生教,她便负责教给太子民生民情,与他讲大江南北的情况。

她并不能保证自己真的能培养出一个多英明的储君来,但她希望至少大唐不要那么快出一个“何不食肉糜”的昏君。

只要再给大家一些时间,说不定就能解决这些年逐渐显露出来的弊端。

兴许这些问题解决以后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但是跟着她们了解过如何解决诸多失误的

太子乃至于皇孙,将来说不准也能靠着自己身边的贤臣良将解决大唐面临的新问题。

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传延下去,大唐必定能一代接一代地昌盛下去。即便老天仍不愿庇佑大唐,至少她们也算尽自己所能尝试过了。

太子是个十分好学的少年郎,跟着阿晗学了一段时间,别的不敢说学了多少,勤思好问的精神算是学了个十成十,经常把东宫诸官问到山穷水尽。

瞧着太子长势喜人,阿晗心中欣慰得很,唯一比较令她为难的是同僚们时不时用谴责的眼神看她几眼,看得她怪心虚的。

唉,其实她也不想祸害大家,可还是大唐的未来要紧对吧!

储君的培养可不能轻忽啊!

有些事,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比如以前许多人都不习惯在早朝队伍里看见女子,后来女子有资格入列多了几个,他们也就看习惯了。

等到阿晗习惯了“郭侍郎”这个称呼以及与此头衔相关的各种事务,她又被调去顶了中书侍郎的缺。

都是侍郎,看起来是平调,实际上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能范围还是不一样的,中书省是负责拟定政策,而门下省则负责审核政策。

最开始三省的地位算是平起平坐,但后来渐渐就出了些偏差,受重视程度大抵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嘛,执行部门。

众所周知,负责干活的都是有功劳得和上头共享(都是制定政策的人英明),出了错得负责独自背锅,所以久而久之尚书省在三省中就属于垫底衙门了。

而反过来推断,负责制定政策的中书省因为直面天子,又手握着草拟政策的大权,逐渐便成了分量最重的衙署。

如果宰相处于满员状态(指三省长官均出任宰相),那负责把控中书省的这位无疑是三位宰相之首。

要是阿晗回来那会儿就被摆到中书省去,许多人可能都会极力反对,但是,还是那句话——很多事看着看着也就看习惯了。既然圣人铁了心要重用这位郭侍郎,他们又何必跳出来拦着?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朝中不少人都已经和阿晗交好许多年。既然基本都是自己人,他们自然乐于让阿晗更进一步。

只要对自己有好处,阿晗是男是女又有什么要紧的?

何况既然都已经入朝为官,

他们也是想干出点实绩来的,名留青史这么大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