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第113章(1 / 3)

盛唐小女官 春溪笛晓 1706 字 10个月前

阿晗成名很早,所以她结交了许多年纪比她大许多的朋友,这也意味着她在青年时期便要送走不少亲朋好友,包括贺知章、钟绍京、孟浩然等感情或深厚或浅淡的友人,也包括从小疼她宠她的祖父。

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六七十岁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了,所以阿晗伤心肯定也是伤心的,只不过伤心过后还是得继续往前走。她为祖父守孝一年,便开始了自己的外放之路。

对于这件事,李俨他们其实不太同意,不过阿晗意志坚定,李隆基也觉得“放出去看看能干出什么名堂来”,事情很快便敲定了。

萧戡知道这件事后非常高兴,乐滋滋地开始收拾行李,临到要出发了才想起没回家拜别新昌公主,赶忙回了趟家,成功收获了他阿娘“你还知道回来”的埋怨。

不过对于萧戡这个儿子,新昌公主的要求也不高,好好活着就成了。至于有什么大出息,或者给她生个大胖孙子,那估计是没法指望的了,她也不喜欢这些东西。

接下来十数年间,阿晗都在地方上辗转,当她历任第四地的刺史时,李隆基驾崩了。

李隆基的寿数还是很长的,长到众人都怀疑是不是连皇长孙都要被他熬没了。

如今天下太平无事,李隆基的驾崩倒也没引起太大的波澜,只是天子换人这种大事还是很能牵动人心的,一时间怀念旧主的怀念旧主,歌颂新君的歌颂新君,所有人都忙得不亦乐乎。

不知李隆基是不是老来顿悟了,这些年或多或少也放了不少权给皇孙李俨,也给皇孙李俨安排了不少得力助手。

这次皇位交替可以说是非常顺理成章,连半点差错都没出。

从此前的表现来看,李俨称得上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明君圣主,他不耽于美色,不宠信宦官,对待文官武将也不偏不倚,这些年还致力于恢复大唐“出将入相”的传统,打通各地文武长官(尤其是边关)与长安的上升道路。

更重要的是,以郭晗为代表的“东宫党羽”这些年顺利各地开设屯田卫,通过这种亦兵亦民的方式收容了大量失地百姓。这是当年张九龄等人提出的主张,张九龄罢相后人走茶凉,本应没有人再执行下去,这些年却如雨后春笋般在整个大唐遍地开花。

这并不是一桩很容易办成的事,可事情就是一步步落实下去了。这些屯田卫并不全是纯粹种麦子或者

种稻谷,还混入了许多特色产业,比如福建、江西、广东的茶,江浙的盐,甚至还有人意外选育出相当高产的白叠子大力推广种植。

时人御寒基本是当地有什么就往冬衣冬被里塞什么,有时候实在太冷了,连纸张都塞进去试图用这些东西挡住那刮骨的寒风。白叠子也是可以塞进去的一种作物,只不过它产量低、棉籽多,利用率并不高,以至于默默无闻地边缘化了几百年。

这些屯田卫的起步都不轻松,一开始许多乡绅富户都是寸步不让的,失败的次数也多不胜数,不过在看到其他地方的屯田卫建设卓有成效、连带当地人也得了不少好处,便有不少乡绅富户主动请求屯田卫入驻了:这不仅能让本地拥有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还能享受郡守亲口许出的优惠政策!

说句大实话,这些地匀租佃户种和拿给屯田卫种对他们而言又有什么不同?谁也不是光靠这地里的三瓜两枣过活的,只要他们这边治安好了,交通便利了,他们手头的产业全都能升值,何乐而不为!

当然,这都是有成效以后的事了。

最开始的工作做起来繁琐而复杂,遇到的阻挠不可胜数,阿晗也是直至到第二个地方当刺史才逐渐得心应手起来,并且时不时整理点经验递送到东宫以及给自己在各地任职的朋友分享交流。

……众所周知,阿晗的朋友是非常多的,多到光是把名字编纂成册都得分几十卷才能编完的那种。

这就让屯田卫这十数年间在大唐遍地开花。

阿晗主动外调,稳打稳扎地在地方上干了这么多年,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张九龄等人曾经的主张。

这种行为在士林中是极具感染力的,每到一地都不少在野人才前来投奔,阿晗也基本都把他们安排到了最适合的位置上,算是把前辈们的“遗产” (追随者)接受了大半。

最初这不过是股极细的、极不起眼的溪流,如今竟不知不觉汇成了浩瀚无边的江河。

新君登基肯定会提拔一批自己人,这条即将汇入大海的江河是会无声无息地融入其中还是会掀起惊涛骇浪?

阿晗本人是挺喜欢当外官的,萧戡也爱待在外面,至少外头没那么多纷纷扰扰,也没那么多狂蜂浪蝶整天邀阿晗出去喝酒。

毕竟阿晗已经是地方上的一把手,一般人等闲是不敢灌阿晗酒的。

回到长安就不一样

了,李白、杜甫他们那些家伙都是毫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