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城盐州(1 / 3)

长城外。

荒漠,

戈壁,

一路向北。

荒漠中树木丛生,小路两侧的野草十分茂盛,一堆堆的沙丘,间或裸露的沙地,草木掩映下很显眼。

对于关中人来说,这些荒漠的景象平时难见。

沙丘上,沙蒿柴长的最为茂盛,在起伏的沙丘上,他们自由的爬满荒滩,在一些沙丘的低洼处,则偶尔长出一片胡杨树和沙柳长在草滩上。

说是路,其实风沙吹的看不出路,只有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才能确定方向。

到处都是一样的景象,沙丘、草滩,丛生的野草,一片片的沙蒿柴,还有胡杨树和沙柳。

武怀玉率领着一支军队正在这片荒漠行军,这里是沙漠的边缘,毛乌素沙漠的边缘。

不过此时的生态环境还是很不错的,起码不是漫漫黄沙不见绿。

有当地向导带领,他们从灵州出发向东北而行,走了约三百里,行走了五天,终于到了乌白盐池。

“使君,前面便是乌池了。”

盐州四大盐池,乌池,白池,瓦池,细项池,乌白池所产的盐颗粒大,色青白,质量最好。

一大片盐湖出现在面前,空荡荡的,在午后的阳光照耀下很耀眼,雪白的盐在盐湖周边形成了一道盐墙,几乎把整个盐湖包围起来。

“乌池是咱们盐州四大盐池之首,占地约有五千亩,水深不过三寸,但盐产量大,据说隋时兴盛时一年能产几十万担盐。”

怀玉望着面前的盐池,感觉很美。

水面晶莹如镜,全池白茫茫一片。

盐池四面绿草如茵,野从生,池畔坝田毗连,渠道纵横。

“每当入夜,明月空照,池光水色,上下辉映,景色明丽,也盐州八景之一。”

盐州其实有许多盐池,大小有十几个,乌池白池最大,产盐最好。

“人呢?”

在乌池旁边,李道宗当初曾筑有乌城,并在此屯过兵,去年梁师都还引郁射设率数万骑南下围乌城,间接引爆了玄武门之变。

可现在他们来到乌池边,却没看到人。

只有空荡荡的盐池,不见盐工,也不见敌军。

从汉代起,这里就开始产盐,此后一直有在此筑城筑堡守卫盐池,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现在,没人。

在乌池不远的白池边,设有县,以前叫兴宁县,也叫白池县,如今叫盐池县。

一座乌城一座白城,守卫着乌白两池,可现在都没人。

没有百姓,没有盐工,没有盐商,也没有守卫。

盐湖四野空旷。

四面都是盐碱滩,上面长着盐蒿,一疙瘩一疙瘩的布满着整个盐碱滩,盐渍的白色结晶遍地都是,潮湿的盐碱滩上,只能长出盐蒿。

盐碱滩再往外,便是沙蒿丛生的荒滩,起伏的沙丘。

一片被世所遗弃的模样。

往远看,一望远际的荒滩,高低错落,圪梁连着圪梁,延伸到天际。

在向导带领下,他们在池不远找到了乌城。

荒漠上一座方形城堡,东西长约二百步,南北也约长二百步,占地不到一百五十亩,还不如长安一个坊市大。

城墙夯筑,东西墙上各开一门,墙外有一条干壕。

这就是去年牵引朝野之心的乌城。

大唐有多座乌城,仅在朔方就有三座,这是其一。

据说在乌池产盐兴盛的时候,乌城也是十分兴盛的,可现在只有空荡的盐池和无人的乌城。

“这里处处都有生活的痕迹,是刚撤离没多久。”

侦骑四处侦察。

在乌城附近,围绕着白池和盐路,还有许多堡寨,这里既有汉边民定居耕种,也有迁移来的党项羌以及突厥、山胡等胡部游牧、耕种。

这里虽地处荒漠戈壁,可有盐,便很兴盛,盐易粮马,滩放牛羊,

从北地郡到大兴郡,从西安州到五原郡,从盐川郡再到盐州,这里始终离不开盐,也离不开战争。

每年春天,当温暖的南风吹过万里,来到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吹皱盐湖春水。

南风至,风起波生,即风凝盐,玉洁冰鲜,不劳煮泼,成之自然,朝取暮生,取之不竭。

打盐、驮盐,靠盐吃盐。

豪强拦坝建盐田,穷人则在堡子外随便掏个窑窟窿,只要有两把力气,便能在这里找到份活路。

他们会成群结队的驮盐贩卖,贩销灵州、庆州、延州等地,一路上吃饭住店,都只要捧一把盐就行。

一小捧盐能换两个蒸饼。

一驮盐,能换来一大担粮食。

或是贩盐去塞外,换牛换马。

因盐而生,因盐而兴。

“这狗日的梁师都倒是够狠,知道打不过我们,直接来了个釜底抽薪,把人全都迁走了。”

进到空荡的乌城,真是鬼影都没一个。

梁师都跟大唐玩起焦土战略,主动放弃盐州做为缓冲区,把人畜都迁去夏州,乌城还被放了把火,连井都给填了。

苏烈他们很气愤,武怀玉倒觉得没什么。

打仗嘛,不就是无所不用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