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2 章(1 / 2)

大家登上浙奉662号之后,全员立马进入了工作状态,有下潜任务的队员们都在进行着准备,而即使是到了晚上,所有的下潜任务都结束了,大家仍是没有放松。

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大家围坐在工作平台船尾的过滤箱旁边人工筛选淤泥中可能残存的文物。

但今天有所不同,水哥之前申请调来的小抽泥机终于“到货”了,一群人立即凑在甲板上组装起来。

水哥的意思,是打算要在整个工作平台的前、中、后三个位置放置三个抽泥抽沙管,目前只在中部有一个大型的抽泥抽沙管,由打捞局主要负责,而前后的两个位置,对应的是铁甲堡的南侧和北侧区域,水哥是想由他们自己负责。

这样不仅能加快整个抽沙的效率,也能减轻一些打捞局的工作负担。在水哥心里,虽然平台船上的大家隶属于不同单位,但本质上都是想好好的将这次考古工作进行完毕,让经远舰重见天日。

小型抽泥抽沙机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之下,很快就组装好了。

这样以来,每当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同时进行抽泥抽沙工作了,虽然不敢说效率直接是原来的三倍,但也总比目前的安排要快得多,希望这样可以将台风耽误的时间门抢回来。

抽泥抽沙管很快投入工作,源源不断地淤泥被从海底提取上岸,这下队员们更加忙碌了起来,不仅要为明天的下潜做准备,还得来把淤泥再进行一次人工筛选。

不仅仅是他们水下考古队的,就连别的组,甚至是厨师在之后的日子里也都开始帮大家一起筛选淤泥了,很快这就成了浙奉662上的一个集体项目,大家有事没事就都会来一起打打下手。

这份工作一个人做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很无聊,但一群人一起做就有意思多了,经常就是一起冲着泥然后聊聊天,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楚孑几乎醉心于这种日复一日、简单纯粹的生活,但快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半个多月后,来自鲁省的两位潜水队员就跟大家告别了。

水下考古工作就是这样,因为没有固定的水下考古队,所以各位人员都是从各省的文物所抽调来的,往往能和原单位请假的时间门也就是一两个月,待不了太长时间门就要走了。

每位队员到分别的时候都少不了喝一顿小酒,这也算是水下考古队的传统之一了,楚孑虽然没有和那两位队员有过太多直接的接触,但平常在甲板上碰见了,也是会真心实意的问一声好。

对方长了一张娃娃脸,见人总会先带上三分笑意,看上去和蔼可亲,听说为人也特别好,只要有工作安排,都是到的最早、走的最晚的那一位。

这样好的人,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还能再遇见了。

大家站在甲板上,和两位坐船先离开的队员挥手告别,没有太过煽情的桥段,只是认真地嘱托“路上小心”,大家还都带着笑,正如第一天见面一样。

到了晚上,大家的心思还都有点恍惚

,水哥却偷偷把所有人都召集到了甲板后方,还带来了烟、酒、茶和很多折纸、蜡烛。

“今天是中元节,”水哥说道,“让我们也给当年奋战的经远舰将士们鞠个躬,表达一份哀思吧。”

楚孑方才明白大家聚在这里的原因。

虽然这个船上的队员大多都是党员,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像是在中元节这样的日子,还是想要为那二百多位牺牲的将士做点什么。

中元节在七月,而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代表复生之数。在七月最中旬的日子,也是代表着希望已经去世的人可以往生。

如果这些将士真的往生,楚孑想。他们看到了如今黎明百姓的生活是会开心呢还是惆怅呢?

希望是开心的吧。

在水哥的带领之下,大家点上了香,为沉于海底的将士们敬上了茶、酒、烟。楚孑也跟着几位大哥一起折了一些纸船,洒向海面。

别看这些大哥们长得粗犷,但干起折纸这样的精细活却也是一把好手。

纸船也有不少是今天不得不离开的那两位队员折的,楚孑他们只是代为投放罢了。

望着渐渐飘远的纸船,楚孑又想起了经远舰冒死奋战的身影。

其实在这个位置,他们如果紧急靠岸,也许只要经过十来分钟就能转危为安,但他们绝不这样做,只是在继续奋战,至死方休。

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一位日本船员这样记载着经远舰最后的时刻。

“敌军终未升起降旗,一直奋战,死而后已,当可瞑目海底。”

祭奠完成之后,大家就又回到了工作的状态。

有人开始分析测绘数据、有人在进行装备盘点、有人在安排明天的工作、有人在记录今日的收获……

楚孑也在擦拭摄影器材,他看着在忙碌的众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敬意。

……

隔天清晨,大家都在风浪中苏醒。

一众队员不约而同的开始担心是不是有新的风暴要降临了,但水哥联系了岸上,得到消息称这是一场小小的降雨,浙奉662不用回港避险,大家这才安下心来。

夜间门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