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晁错真如众人想的那般拒绝了刘瑞的“好意”, 大包大揽地表示这点工作量都不成问题,他完全能一手立法,一手监督 , 真正做到“我定法律,我来断案”。 那可比“你法我笑”要可怕的多。 真要到了那一步,估计不必刘瑞出手,那些将晁错视为“国贼”的人便一拥而上地撕碎晁错, 让他明白商鞅的下场还不算太惨。 “如此便由尚书令带诸曹拟定诏书,然后由太学府的博士们审阅补充。”秉持着人好用就往死里用的朴素理念, 刘瑞几乎不过脑地将重任甩给地位上升的尚书令与太学府。后者也是感激涕零地上前拜道“定不负陛下所托。” 今日之后, 六尚之一的尚书令便和当年的博士般脱离原属的九卿部门, 成为皇帝的直属机构。 “有检阅奏章之权, 并且能随时面君。”张汤琢磨着皇帝的布局, 不免嫉妒区区六百石的尚书令。 博士也就罢了。 毕竟汉家的博士大都是如公羊派的胡毋生, 法家的张恢, 以及韩诗派的韩婴般举世闻名的大才。即便是不出名的小派博士,那也是有功于社稷,出去后能开门授课的存在。对此, 别说是张汤,就连晁错都不敢质疑他们不能审阅奏章, 为此挑错。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虽然老人更容易被规则束缚, 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拦住那些热血上头的皇帝,避免他们酿成大祸。 至于那个尚书令 “说是副丞相也不为过吧”凑数的许九一针见血道“如此一来, 怕是人人都想去当这个百石小官。” 不过考虑到尚书令与麾下的诸曹要整理奏章,直面君主,想必没点资历背景也甭想敲开宣室殿的大门。 那可是大汉的权力中心啊 “尚书令与诸曹既协助朕去处理奏章, 便从太学府与统钱局之例,在九卿之外设一尚书台,由尚书令统筹全局,诸曹”刘瑞的声音微微一顿,想了会儿后突然提到尚书令与诸曹的待遇问题“九卿与郡县下的官员都属诸曹之例,可既出入宫廷,那便与外面的诸曹有所区别,所以将尚书令下的诸曹改为尚书郎,其品秩也上升百石。” 等等,这就没了 众人以为尚书令在承此重任后一定会从六百石的小官一跃成为比肩九卿的存在。再不济也升至千石,好歹脱离“小官”范畴,真正步入上流之列吧 要知道像张汤这般从率更平升为长安市令的都有一千石。 而被冠以“无冕丞相”之称的尚书令却 文党的表情微微一凝,瞄一眼上座的皇帝便猜出他的背后深意。 小官好。 小官好掌控。 罢免起来也无需去走太多流程。 到手的立法权还没捂热便交出去的晁错也是松了口气,明白这个尚书令的实权并没有他想的那么大,所以他这御史大夫拿下获罪的尚书令也不必耗费太大力气。 毕竟一个六百石小官的收监难度与两千石大官收监难度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至于皇帝为何要将尚书郎升上百石,刚刚迈过官与吏的门槛 纵横家出身的主父偃忍不住心下一颤。 他们这位陛下真是做什么都要留有后备,绝不给人独揽大权的机会。 “若无它事,今日的朝会便结束吧”刘瑞看了下殿内的漏刻,脸上也有疲惫之色“朕还有事,就不留卿家们用膳。” 孝文太后虽已下葬,但赴京的藩王总不能风尘仆仆地来,匆匆忙忙地去,不然天下如何看待刘瑞这个新皇帝估计会说新君仗着大权在握而怠慢兄弟,端得一副人走茶凉的冷酷姿态。 “母后与诸位兄弟都可安好”回到宣室殿的刘瑞换了衣裳,指腹摸过下颚的细绳印子,声音也因没了冠冕的压迫而变得轻快起来“他们倒是两手一甩地到处撒欢,独留朕像老黄牛似地忙里忙外。” 虽说孝期禁酒禁荤又禁色,但这些藩王都有权有钱又有闲,加上汉朝传给明代的“养猪”手法其实就是养废藩王,所以在御史大夫不出面指责的情况下,刘瑞对藩王的撒欢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他们只是兄弟,作狠了也别怪他用孝道捶出对方的结局。 因为刘瑞不喜宫女贴身伺候,所以在宣室殿里走动的女人都是已经上了年纪女史,或是决定自梳的老宫女。 乍眼望去,宣室殿内一片灰色。 不知是女史的灰法还是她们身上的灰色调让宣室殿的氛围变得严肃冷酷。 刘瑞喜欢这种色调。 就像快餐店的亮红能刺激食欲,这种带点灰扑扑的古墓色也可以镇住来
226. 第 226 章 刘非:阿弟,你是不是……(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