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魏文长,三国演义之中,是个极具争议的大将。
最出名的,大概莫过于两件事,一个子午谷,一个生反骨。
后者,罗大大描写的十分生动,拿下长沙之后,魏延出降,刘备要厚赏之,诸葛亮却要将之推出营门,立刻斩首。
原因吗,此人脑后生了反骨,日后必定会有反意,当提前杀之。
为了突出万古云霄一羽毛的料事如神,罗大大在书里,是牺牲了不少人的。比如张昭,东吴大都督鲁肃,还有魏延。
甄宓去江东行商之时,一心要为叶欢寻访人才,以前者的心高气傲,要找,就要找寂寂无名的那一种,显示自己的眼光。
事实证明,她的眼光也是当真高明,一个义阳魏延,一个九江陆逊。一个是东吴的擎天白玉柱,一个是蜀国的架海紫金梁!
后者暂且不说,东吴四英将之一,放火天团两大高手。
说魏延是蜀国的架海紫金梁,过分吗?看他担任汉中太守之时的表现,也算不上过分。扼守咽喉要道,面对强敌,从未有失。
汉中与蜀中,战略地位不需多言,当年曹操拿下刘表,贾诩劝主公的是,休养生息,待得养精蓄锐之后,再进取天下。
曹操不听,以至于有了赤壁之败,听了毒士之言,怕也不会有后来哀哉奉孝,痛哉奉孝之语。当然,其中对错,亦很复杂。
但有一点,今生的叶欢也确定,也需在某一次战役的奇谋妙算应变之中,贾诩不如郭嘉和庞统,但大局观,无出其右。
张鲁献出汉中,曹操得到此处,已经很久没有为主公献策的贾诩,当即劝曹操亲自领军,全力攻击刘备,趁其立足不稳。
曹操再度没有听贾诩的建议,恰恰与赤壁之战相反,
他认为,自己也是新得汉中,人心不稳,需要养精蓄锐,再行进取。
还是那句话,对错之间,很是复杂。曹操是兵法大家,他的眼光也是十分精准的,但以结果论,这一次,又是他失误了。
同样是养精蓄锐,刘备在蜀中励精图治,且他对汉中之地的渴望,远胜曹操。不拿下汉中,等若头上随时悬着一把宝剑。
于是乎,在积蓄力量之后,刘备亲领举国之兵征讨汉中。那算是刘皇叔一生中最为高光的时刻了,麾下人才云集。
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刘皇叔讨伐汉中之战,先锋是张飞马超,身边还有黄忠赵云魏延,谋主,则是法正法孝直。
卧龙先生呢?任务也很重要,在成都坐镇,为全军调集物资。
在叶欢眼里,纯粹从军事角度而言,诸葛亮的确符合史书中对他的评价,是刘备的股肱之臣。大战的后勤,绝不比指挥简单。
你看看现在贾诩郭嘉,以及一众主将对张昭的尊敬,便可见一斑。
只不过小说吗,大家更愿意看见的,是在战场上的运筹帷幄。刘备的眼光是精准的,也可说毒辣,法正诸葛,各得其所。
当时镇守汉中的,乃是被曹操称为“虎步关右,所向无敌”的夏侯渊。论兵力,蜀军不占优势,但论决心,天壤之别。
对刘备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但谁也不能否认,皇叔的看人眼光,以及关键之时的决断。
汉中算一次,刘备亲征,精锐尽出,摆出了一副拼命的架势。蜀军士气高涨,兵精粮足,大有不胜不罢休的气势。
于是乎,名场面产生了,和三国演义不同,进攻定军山的,恰是刘备。他亲选士卒,分作十队轮流进攻,最终拿
下。
此战的结果,曹军大将夏侯渊兵败殒命,刘备一举而定汉中之地。
好,此时来看一下刘皇叔帐下的大将,关羽在荆州,黄忠赵云的地位,不能与演义之中相比,也远在马超之下。
但马超只是新得之将,且之前,还有些不知上下之举,导致要靠关羽的威风来压制。汉中如此重地,刘备自不会交给他。
那么,唯一的人选,就是张飞了,熊虎之将,谁能与之相比?
刘备却选择了其时不过是个镇军将军的魏延,加之为汉中太守,守卫蜀中门户之地。彼时闻听任命,全军皆惊。
刘备便问魏延,汉中如此重地,将军当要如何防守?然后,就是魏延将军一生的名场面,绝不在太史慈那句话之下。
“若敌引倾国之兵前来,某为大王拒之,若敌命一上将,引十万之众来犯,某为大王吞之”。言辞之中,豪气自信尽显。
光有豪言壮语,肯定是没用的,但魏延绝不是虚言之人。担任太守,坐镇汉中十余年,从未有过任何闪失。
刘备对之是赞赏的,也是信任的,关羽兵败身死,刘备举国之力伐吴。魏延的汉中兵力,恐怕是唯一未经调用的。
一把不下与赤壁的冲天大火,将汉末双雄之一的雄心壮志,雨打风吹去。这是刘备的不幸,在叶欢眼中,也是魏延的。
说魏延有反骨,叶欢是不信的,当日初见,他还仔细的观察过。诸葛亮到底有没有说过此言,无可稽考,但观其后。
六出祁山,以第一出最为接近胜利,那时,蜀汉的将才一斤凋零大半。诸葛亮亲领大军走正面,赵云率领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