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杀人(6 / 7)

,“花——”

秦缨摸了摸发髻,将早晨秦璋送的玉簪拔了下来,她笑道:“公主觉得好看?但这不是梅花,而是玉兰,公主若喜欢,我将此物也赠予公主可好?”

李韵接过簪子,似有些满足,但她又道:“灯笼。”

秦缨牵唇,“公主放心,我一定能做出令公主满意的灯笼,不过……公主可否答应我一个条件?”

李韵睁大眼瞳望着她,秦缨便指着谢星阑道:“公主不要告诉旁人见过他好吗?若有人问起,就说只见过我一人,如何?”

顿了顿,秦缨道:“其实我也不认识他。”

谢星阑:“……”

李韵眼睫动了动,只一言不发地点头,秦缨莞尔,又将那碧玉簪子簪在了李韵的发髻上,她赞赏道:“公主真好看——”

话音落下,她扫了眼那烧坏天灯上的图案,又牵起李韵的手,“我送公主出去,也请公主与我说说,你喜欢哪样的灯笼,是不是喜欢玉兔?”

李韵并不排斥她,果真跟着她朝梅林外走,谢星阑避嫌的站在原地未动,秦缨边走边回头,莫名觉得站在昏暗处的谢星阑可怜兮兮的。

这边厢李韵一顿一顿道:“玉兔,彩蝶,青鸟,尺玉——”

秦缨听得纳闷,“尺玉是什么呢?”

李韵惜字如金,“猫。”

往南走了片刻,便见一个紫衫嬷嬷带着四个青裙婢女急红了眼,一看到秦缨带着李韵出现,纷纷朝她们小跑过来。

“殿下,我的公主殿下,您怎能一溜烟儿便没影了!”

“拜见县主——”

宫婢们自然认得秦缨,秦缨摆了摆手道:“我在赏花,正好碰到公主去捡灯笼,这天灯是放不起来了,我答应公主,改日做几个大的送给她放。”

李韵没说什么,那嬷嬷见李韵上下无损,自是不住道谢,这时李韵又道:“灯笼,尺玉灯笼——”

秦缨一听忙问,“何为尺玉?”

嬷嬷笑道:“是猫儿,通体雪白的猫儿,娘娘为公主养了一只,公主十分喜爱。”

秦缨恍然,嬷嬷又道:“真是多谢县主了,今夜公主放了两只天灯,一只玉兔天灯,一只白猫儿天灯,都是小人们自己做的,结果都未放起来,一只落在了北面,另一只飞的高些,可还是落下来了,应在西边,奴婢们这就带公主去找另外一只灯笼去。”

嬷嬷拉着李韵便走,秦缨承诺道:“公主放心,两日之内,我一定带着灯笼入宫看您。”

李韵笑起来,这才跟着嬷嬷离去。

……

谢星阑等秦缨走远了,才从暗处走出,他出来已久,自然直奔着湖边长亭而去,但刚走到半途,便见几个年轻的翰林还留在梅林之中。

他们出身不高,多是贞元十九年的新科进士,初入翰林院一年,是未来入六部的中流砥柱,几人心知这场赏雪宴与他们关系不大,只聚在一起赏花作文。

但等谢星阑走近,才知他们并非在做诗文。

“所以说人之际遇太难料,贞元十三年的进士,在翰林院待了半年便去了兵部,军器监多安闲富足的衙门,却偏偏遇到了个不省心的上司……”

“听说军器监油水极足,他多半是挡了人家的财路,幸好没真的获罪,否则大好前程就这样毁了……”

“得多亏定北侯,那批军械是给北府军做的,定北侯保了他,如今在定北侯手下做个参军也是好前程,就是在那幽州苦寒之地,着实辛苦。”

“各人有各人的际遇,只盼咱们过了年,能去个好衙门。”

“你们说的是何人?”

几人正议论着,却冷不防被一道冷沉之声打断,他们转头一看,便见谢星阑不知何时到了跟前,几人慌忙行礼,“谢将军。”

谢星阑本从北面离开,不欲与他们寒暄,但不知听到了什么,他脚步一转上前发问,翰林们互视一眼,一人道:“我们刚才说的,是那位北府军参军。”

谢星阑拧眉,“赵永繁?”

“正是,他是贞元十三年的进士,当年高中还不到十九岁,后入翰林院任编修,很得陛下赏识,后去了兵部,最终又入了北府军……”

科举入朝之人多为文臣,少有再去驻军当差的,谢星阑道:“你们刚才说他在军器监挡了别人财路,是何事?”

几位翰林面露尴尬,一人硬着头皮道:“是我们翰林院一位老编修说的,说当时赵大人入翰林院,正巧编撰了一套名为《考工记》的技艺全书,后来某日,陛下发现他对《考工记》里的兵械篇颇有研究,便说他不如去兵部军器监当差。”

“当时人人都觉艳羡,却不想他去了军器监不到半年,便被冠上了贪污军饷的罪名,是一批送给北府军的甲胄做的太劣等,当时他已被下狱,喊冤之事传到了回京述职的定北侯跟前,是定北侯将他从牢里捞出,从那以后他便跟着定北侯去了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