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专门去读中国马政的历史,会遇到一句话,叫“马政莫详于明,亦莫弊于明”。 就是因为朱元章吸取了历朝历代马政的教训,制定了较为完备的马政,但吏治败坏之后,异常完备的马政又酿成了太多灾难。 总得来说,明朝获取战马有三个方式。 一个就是官牧,这个很好理解,由朝廷划定草场,专门养马。朱元章为此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太仆寺来管理,就挂在兵部的下面(后期又增设苑马寺)。 不管叫什么名字,反正就是皇帝专门派了一帮人、管理一块草地,负责养马。 后面败坏的缘由也很明显,就是草场被宗藩、地主豪强占了,当然其中的原因又很复杂,便是开国的时候人少、有地方养。随着人丁滋生,有些地不得已要开垦出来种粮食,所以有的也是被军、民给占了。 第二就是茶马贸易。它主要是在边关地区,用茶叶和西藏、西域以及北方游牧民族换马。直到现在,有些地方仍然会有一个景点叫:茶马古道。 但这个渠道,被茶叶走私给搞坏了。 第三个方式,就是造成巨大灾难的源头,甚至创造了一个词叫‘响马’。 这个方式叫民牧。 民牧这个政策是借鉴于北魏和宋朝,就是让百姓帮助朝廷养马。 总的原则就是帮我养马,养好了我免你的税,养坏了,你赔我。一般会有‘计户养马’和‘计亩养马’这两种方式,就是这五十亩地养一匹马,或者你们十五户人家一起养一匹马。 但时间一久问题就来了, 首先,我作为百姓,朝廷今天给我一匹健康的马,但是他娘的我就是运气不好,那匹马明天就是一下子病死了我咋办? 那就得赔,一匹马可贵了,少说要二十几两银子,所以不断有家庭因为养马而破产。 其次,一起养马,就存在豪强欺压百姓的情况,比如我们二十户共同养一匹马,大家各养三十天。那么有势力的人,就会选择草木茂盛、人不忙的季节去放马。 像是没什么草、又忙得要死的季节,就让穷苦百姓去放,耽误了农时不说,放马还得跑更远、更多的地方,所以百姓苦不堪言。 本来一年到头扑在土地上能吃饱已不容易,这一耽误基本就面临饿肚子。 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只要是各家一起养马就肯定会出现,洪武年间就有这样的现象。 再有,朝廷把一匹马交给百姓去养,会要求一年你给我产一匹小马驹,但这个小马驹合不合格要送去验,这个验,就有学问了,因为验就得有官吏负责。 这可是执法岗。 平头百姓抱着马去验了,合不合格就只看小马驹是不是活蹦乱跳? 所以自弘治开始、到嘉靖隆庆年间,老百姓就不养马了。 不就是赔么,我宁愿赔也不养。养个马费人、费时、费银子。我不如凑笔银子直接赔了拉倒。 因而当时还记载有很多‘虐小马’的情况。就是好好的小马驹,也要给它弄死,反正就是不养。 但‘我赔你’这话讲得容易,搁许多平常百姓基本就得卖儿鬻女。如此沉重的负担,导致此时的养马之地——河北百姓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德年间,直隶霸州文安县爆发了刘六刘七起义,被称为“响马盗”,这次起义规模颇大,起义军从北直隶开始打、打到山东,竟然还回攻京畿,当然是没成功了,但后来又转战河南、湖广、南直隶等广大地区。 前后打了三年才平定。 这可是中原腹地,农业国家打三年仗,这损失什么概念? 所以仔细去梳理上述获得战马的三个方式,不要说朱厚照了,就是内阁这帮国家顶级人才也开始低头沉默、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刘阁老说了半天,无非就是把杨一清的建议再优化一下,杨一清说要“严私通禁,尽笼茶利于宫”,其实就是禁止茶叶走私。刘阁老就说朝廷应该支持。 至于宗藩所占的马场,迄今为止弘治皇帝动作最大的就是拒绝岐王和雍王的奏乞罢了。 而清查田亩,也是近期不会所为之事。 这就是封建时代国家的困境,因为既得利益者庞大,所以必须要有军队,才能改革得动,而要有军队又必须把那些利益抠出来一点,这不是死循环么。 朱厚照感受到了,这是一项大事,怕不是一两道圣旨、一两个月就可以解决的了。 “……杨一清所说的严查茶叶走私,诸位以为如何?” 李东阳抬手称道:“臣以为不妨一试。” 这就是让杨一清去冲锋陷阵、去顶雷了。大家自然都没太大意见。反正得罪人的事情是杨一清干。 “韩尚书。” 韩文出列,“臣在。” 朱厚照问道:“你是管着钱粮的,你说为何茶马互市之外,茶叶走私盛行?” 韩文奏对,“自然是获利巨甚,许多百姓宁冒其险。” 本来是官方垄断的,国外的商人想要获得茶,那就只能和官方贸易,这样官方就有定价权。洪武年间,一匹马就卖37斤茶叶。 可民间的茶叶价格哪里会这么贵,真的用这么点茶叶换一匹马回来再卖钱,岂不是赚翻? 巨大的利益面前,茶叶走私换马是止也止不住的,这就有点像用面包去苏联换飞机。 朱元章为此还杀了个女婿表明决心。可他和朱棣父子俩管得住人,后面哪个皇帝还管得住? 你让弘治皇帝杀个女婿试试,虽然他也没有女婿就是了。 而且国外的商人也不喜欢和官方做生意,因为私人茶商便宜。 这就让朝廷很尴尬,如果要完全杜绝这种行为,那么所投入的人力和财力怕是也不小,行政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既然获利巨甚……”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