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第 20 章 诸子百家:儒家有缺陷,……(3 / 6)

是自家二大爷,这种时候死去的人就只能自认倒霉了,因为无人告发。

同理也可以延伸到官场,政治上面,说是以德治国。

但天下能有几个真君子,如果天下都是真君子,那那些君子就不该出名,因为已经习以为常了,正因为缺少才会宣扬。

儒家学说希望能够成就一个人的修德之路,让人们自发遵守道德,可这在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看是不现实的,人都有贪新,恶性。

儒学大家荀子就曾提出性恶论,认为人天性本恶,只要经过教化才会向善,可天下又有多少人去教化了世人,那些言论在没有惩戒的普通人看来,只是风过无痕的无稽之谈。

道德从来都是人的最高规范,法律才是人的道德底线。

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时间里,道德会随和时间而缺失,最终导致国家崩坏。

如果是太平盛世或许还好,但凡社会动荡,那么就会变成一个混乱无比的朝代,类比一下看晋代和朝代末年的惨剧可以想象。

除此儒家德治有所缺陷外,董仲舒的治理理念最终的演变结果也和他自己所想的大相庭径。

以“天然感应”为例子,这本来是董仲舒提出限制君王权柄的,要求君王修德爱民的约束。

可是在后来却变成了一种鬼神之说,不仅没能约束君王,反而还变成了一种祸害压迫百姓,愚弄百姓的一种学说,也让儒学带上了神鬼的神秘色彩。

要知道在董仲舒以前,儒学的理念是敬鬼神,而不是信鬼神,可自他之后,儒家为了攀附帝王什么都能做出来。

以孔家为例,每次儒学不好用了,这些条例不利于君王了,那就去找找孔家,曲解曲解圣人的意思,变成有利于统治者的理念。

什么有个儒生说,这不是圣人的理念,你这就是懂王不懂了。

没看到圣人的后代都说圣人这样说了吗你能比人家更懂圣人的理念,滚滚一边去。

什么你说孔家这是曲解圣人理念,这是奴颜媚上有失文人傲骨,要以死明志。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这不叫曲解圣人理念奴颜媚上,这叫取长补短采取适合的理念巩固学说适应朝代,你看汉代的大儒董大家,他就适当修改了儒学,最终导致儒学兴盛,百姓安居乐业多好

修改、改良、巩固,打着这样的名义,儒家的学说,越往后越偏离了原本的理念,自汉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学说能兴起

人们不在拥有自己的学说思想,想要言论只需要在圣人学说身上找就好了,只要我能有理有据的“运用”圣人的话语,那么我就利于不败之地。

其中被扭曲的还有程朱理学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被认为是儒学的重要主张之一,他本人被评价为历史上儒学集大成着,被誉为孔夫子后又一圣人,本条理念也源自孔夫子的学说。

但这个学其实也和孔夫子不相同,自成一派,并被后人扭曲。

“存天理,灭人欲”指代的是,由于宋朝民风放荡官员压妓身甚多,于民风不利,朱熹提出人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后,人不应该在过多拥有私欲、、贪欲等,要求规整士大夫的行为作风。

可惜此等言行太过理想主义化,没有考虑到实际,最终在后来演变成了,压迫女性,要求女性贞洁,饿死事小,失节是大,岂不可悲。

其次孔子本人,于此话原先的言论是“存天理,去人欲”“克己复礼”一字之差,千差万别。

孔夫子的理是要人懂得自我克制,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压抑自身的本性,去追求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绝不是孔圣人和朱熹想要的理念。

他们更多是在追求阶级稳定,巩固权利礼仪的制度。

孔夫子一个能说出审时度势,不拘一格,认为生命宝贵,不该浪费在这种固执之上的圣人,怎么会让人做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念。

程朱二人,一个能说出女儿聪慧无人可配,就可以不结婚,一个虽恳求友人家妇女不在嫁,但那是由于友人家只剩孤儿寡母,无奈之举也愿意以正风俗的名义为友人的妻子求得利益,纵然妇女在其兄权威之下在嫁,也没有在强求。

毫无疑问孔夫子和程朱二人的理念,都不再是最初的样子。

他们的言论被曲解扭曲,有人朱熹虚伪,只会说做不到的事,他的言论切实的迫害了女性,这叫什么理想主义者,不过伪君子。

实际上任何一个学派的开创者都是理想主义者,孔夫子的言论中也不乏理想之语,扭曲后也曾压迫我国千年之久,但这难道改怪他吗显然不该,我们站在了后世巨人的肩膀上,评说先代时就不该只从后世的世界观看,更该从当时的世界观看。

朱熹的出生经历就造就了他能想到这样做,却想不到这样会对女子造成什么样的压迫,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女性的悲哀。

这不是一人两人的错,而是整个时代的错,有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