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辽事落幕(2 / 4)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192 字 2023-02-20

以及沉阳辽兵、七卫军等部加起来杀了真虏三千多人。 出去七卫军,辽沉两地兵马,一年才一整年也不过三十六七万两的军饷,而辽西辽南七万六千兵马,斩首没有几个,却仅仅就军饷便要吃去一百三十六万八千两。 如果加上每年的补给,马价银,最少得拿两百五十万两银子。 这么多银子,难免他会生气。 对此、朱由检只能无奈的说道: “眼下还不是裁撤辽镇的机会,等山西援辽兵马入驻沉阳,再等明年川兵和浙兵抵达辽沉,到时候再调五卫军入驻,应该就能裁撤辽东了。” “这种兵马,还是早早裁撤比较好,也不知道这熊廷弼纵容手下吃了多少空额。”朱由校紧皱眉头训斥。 不过他也知道、这种事情不是熊廷弼一个人可以纵容的,他也是受害者之一。 对此、朱由检也解释道: “补充川兵、浙兵、沉阳贺世贤所部,加上镇江三城的七个营,辽东便有客军七万五千人了,加上山西三镇的援辽兵马,一共便是十万二千人。” “到时候再调一部分卫军前往辽西,就可以一举查出空额,裁撤空额,追查空饷了。” “到时候,辽东的兵马应该能稳定在十四万人左右,军饷每岁二百一十万两,粮草等耗银一百二十万两,合计不会超过三百五十万两。” 将原本每年四百八十多万的辽饷,裁撤整理到三百五十万两,这是未来三年里,朱由检除整顿山西三镇外最重要的事情。 “三百五十万……仅仅辽东一地……” 朱由校紧皱着眉头,显然对于小小辽东要养军十四万十分不满。 他的心思、朱由检也明白,因此安抚道: “哥哥不用担心、这十四万兵马并非全部驻扎辽东,更重要的是向北开拓。” “只要辽东有十四万兵马,再加上调动十六卫军,到时候就可以先把辽东长城收复,北上铁岭开原后,打下科尔沁部!” “科尔沁部?”朱由校不解道:“那地方之一年有四五个月都是积雪,有什么好的?” “胜在平整!”朱由检笑着回应道: “从裁撤卫所开始,难道皇兄没有发现,我大明的隐户太多了吗?” “这确实是,不过朝中田亩多,便是百姓倍之也能养活。”朱由校很乐观,但朱由检却没有。 或许如朱由校所说、两京十三省的纸面人口便是倍之,也能养活,甚至三倍,也能勉强养活。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在没有天灾人祸上。 可问题是、大明朝不仅要面对天灾,还要面对十几年的天灾! 这样的天灾下,仅凭这个时代的科技是生产是无法养活大明一亿多人的。 要做的就是南开北拓、西进东出! 东出为海洋贸易,南拓为收复交趾,缅甸。 西进则是西域和乌思藏,北开则是东北为主,塞北为辅。 不得不说、清朝开拓的秋叶海棠疆域,可谓是十分完美,如果再加上大明的在西南的三宣六慰和交趾,以及马六甲的旧港宣慰司,那可以说就是最为完美的疆域了。 眼下这个时代,大明的人口绝对是世界最多的。 目前的欧洲人口,不过六七千万人,而眼下的大明,仅仅男丁便有六千万,人口在一亿至一点六亿之间并不奇怪。 这么多人口,在生产力底下的这个年代,一旦人口密度过高,再遇到天灾人祸便是死路一条。 开拓还有一线生机,哪怕要耗费钱粮无数,朱由检也必须狠下决心。 因此他对皇兄解释起了东北的优点,以及缺点。 总体来说、眼下东北的优点就是土地肥沃,十分平整,并且没有西南那样的过多瘴气。 缺点就是草甸厚实、密林丛生,开垦需要花时间和大代价。 如满桂所开垦的辽河中下游平原,三年才能开始收获粮食,五年才能让土地产量和辽南一代的比拟。 在这个生产力底下的年代,哪怕配上足够的耕牛和农具,刀具,十万百姓一年最多也就开荒二三十万亩。 而这二三十万亩的代价,便是每三个月最少二石粮。 十万人,五千耕牛,三年顶多开垦五六十万亩田地,但需要吃去二百四十万石粮,六千石盐,平均每年吃八十万石粮,二千石盐。 这是什么概念?大明目前一年的田赋,经过朱由检麾下御马监的交田赋,才勉强可以达到两千八百多万石田赋收入。 等于说、每年需要拿出三十五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才能在三年后得到五六十万亩田地。 如果是一百万人开垦,三年后也才能得到五六百万亩耕地罢了,但却要在三年消耗两千四百万石粮。 哪怕按照军屯,与御马监七三分,那也需要交二十年才能交足朝廷花出去的粮草。 如果是一个脑子正常的封建王朝官员,都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划算的买卖。 毕竟这是二十年,相当于正常封建王朝十五分之一的寿命了。 换做平常,朱由检也不愿意去做这种买卖,但架不住朱由检知道一件事,那就是陕西会连续十几年大旱,其他地方也会遭遇。 一省之地、除了靠近水源的田地或许可以收获到粮食,其他田地只能可怜的干裂。 不让他们叛乱,只有赈灾,既然要赈灾,就要养他们十几年。 既然如此、还不如直接迁移去外地,发粮食给他们开垦新田亩。 苦三年、总比苦十几年,甚至亡了天下要好! 况且、眼下是大明唯一向外迁移百姓的机会,这机会可以说只有五年。 天启七年开始陕西便要大旱,而后陆续扩散,粮价飞涨,而眼下陕西粮食不过四文一斤。 以大明的田地数量,每年所耕耘的粮食是十数亿石的数量。 哪怕不花银子买,但只要解决近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