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逆境谨慎袁本初(2 / 4)

三国之银狐 玩蛇怪 3225 字 2023-02-20

骤然向着荆州军冲杀过去。 这个时候张允是什么反应? 没有反应。 他人还在后面呢,都不知道敌人出击了。 然后最前面的将领韩湖,就看到颍阴城门打开,一大票曹军就冲出城来,过桥向着他们杀来。 这一战张允运气比合肥战神强,那就是颍阴的地形靠近潠水,位于潠水右岸,潠水虽然比颍水汝水小,但也算是一条中型河流。 所以夏侯惇冲过来的时候必须过河。 他们之前毁坏的桥梁是颖水和汝水的桥梁,潠水桥离城池也就不到一里,因此当时是布置了一批军马在河边,如果敌人直接进攻,就用鱼膏油脂把桥烧掉。 但现在看到敌人这种指挥能力,夏侯惇还管什么毁桥,当即率领两千人冲杀出来,这样双方的距离要比合肥之战远得多。 韩湖是最前面的先锋,已经离潠水桥梁只有半里,倏地见到敌人出城,冲过桥面,向着他们袭来,一时间大惊失色,连忙呼喊着让士兵重整队伍。 可如此混乱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哪里能整得齐,夏侯惇纵马疾驰,身后将士们嗷嗷叫着如野狼般冲杀,韩湖瞬间被夏侯惇站于马下,先锋队伍一片大乱,几千人开始往后丢盔弃甲逃跑。 他们是先锋,比前军冲得要远一些,此时如果换一名稍微强点的将领早应该反应过来了,但张允甚至还在后方。以至于前军仓促无备,径直被先锋的溃散兵马冲乱。 “哈哈哈哈。” 夏侯惇其实就杀了韩湖和几个荆州兵,还没来得及动手,前排将士也就一个冲杀而已,敌人就溃败了,当即哈哈大笑,下令继续追击。 不过当他冲散了张允五千先锋,以及一万多前军的时候,却忽然有支队伍,阻拦在了他面前。 这些部众人数不多,仅仅千余人,却训练有素,为首将领名叫霍笃,是张允帐下军司马,此刻早夏侯惇出城的时候就已经反应过来,奏响号角警示全军,同时原地列阵。 溃散的士卒们向着他的军队冲来,眼看要冲散他的队伍,霍笃果断下令射箭,射杀了不少溃卒,溃卒们吓得如潮水一样分流从这支队伍两边跑。 霍笃就如同中流砥柱,河流中间的定海神针一样,将溃散的士卒们逼到两边,独自面对夏侯惇。 夏侯惇杀来,箭簇如雨,向着曹军飞袭而去。 “快撤!” 眼见敌人有支部队阻拦,且箭雨袭来,夏侯惇连忙下达撤退命令。 一时间曹军丢下几十具尸体,仓皇而逃。 而那边韩湖的溃卒则冲散了前军,就连中军都险些大乱,若非霍笃力挽狂澜,恐怕就会形成一场淝水之战的大溃败。 得知此时,张允只好下令让中军的那些将领收拢溃卒,自己领后军撤退十里,安营扎寨。 事后双方调查,夏侯惇损失就是被霍笃射杀的四十多名士兵。 张允呢? 韩湖的先锋被夏侯惇的军队砍杀了不到百人。 剩余的前军和先锋死伤近千,有少部分是被霍笃射杀的溃兵,大部分居然是在逃跑过程中摔倒踩踏伤亡。 这令张允颜面尽失,休整两日后又重整队伍再来挑衅,就是另外一件事情。 与此同时,仓亭前线。 袁绍对于刘表军的关注不亚于曹操,几乎是在荆州军三路人马都开始对许都形成包围圈的时候,斥候就已经飞速北上前去汇报。 到了三日后,二百公里外的封丘袁营,就得到了三日前曹军后撤,张允文聘刘备大军北上追击的信息。 这个消息显然是比较落后的,因为张允刚好是花了三天时间才追上夏侯惇。 这也意味着几乎是在袁绍得到他们北上消息的时候,今天张允就在颍阴城下碰了个钉子,被夏侯惇主动出击,差点打得八万人濒临崩溃。 但袁绍不知道啊。 此刻袁营当中,袁绍召集几名谋士一起议会。 官渡之战前夕沮授和田丰这两个主要谋士,一个被他下了兵权,一个被他关押起来。 可沮授逃回河北,以沉晨和刘备举例子,一番言语鼓励了袁绍,又令袁绍恢复了从前的宽厚,释放了田丰,提高了二人的地位。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官渡之前打压他们主要还是袁绍手底下谋士派系林立。比如沮授、田丰、审配等冀州派,辛评、郭图、荀谌等颍川派,逢纪、许攸南阳派。 冀州本土派太强大,袁绍怕压不住,所以扶持颍川派。像辛评、郭图、荀谌就是他最看重的谋士,只是荀谌意外病死,他就只能倚仗郭图来钳制。 本来正常情况下,现在许攸叛变,荀谌病死。冀州本土派势力太强,哪怕沮授逃回河北,袁绍也应该弃用他和田丰,再扶持辛评、郭图、逢纪三人,以此对抗冀州本土派才对。 但官渡之战给他的刺激太大,因此袁绍也不再搞什么帝王心术平衡手段,干脆让沮授田丰为谋主,虽然这样会令支持袁谭的冀州本土派势力更强大,可为了打败曹操,也豁出去了,不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然后在沮授田丰的建议下,缓缓图之,双方从去年十一月到平丘对峙,到如今过去了四个多月时间,至少袁军依旧还是占据了一定主动优势,曹军无数次挑衅,依旧岿然不动,气定神闲。 此时南方传来消息,主将营帐里,袁绍看着手底下左右沮授、田丰、郭图、逢纪四人,举起手中的公文道:“南方传来文书,荆州大军分三路进攻颍川,曹操放在后方留守的兵马不得已撤退至了许都周边固守,诸位怎么看?” 田丰抚须沉吟道:“明公,曹操在许都留守兵马不多,刘表兵进,已至许都周边,这说明曹操很有可能要退兵了。但曹操素来狡诈,我料他若真退兵的话,必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