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孙曹交兵,正当其时(1 / 2)

吴军的人员则包括:

孙权,41岁,吴王,先坐镇彭蠡水,后移驻江夏山。

吕范,年龄不详,前将军,领丹杨太守,假节,率军驻守洞口。

朱桓,46岁,裨将军,濡须督,率军镇守濡须。

诸葛瑾,49岁,左将军,领南郡太守,假节,公安督,率军救援。

贺齐,年龄不详,安东将军,领新都太守,驻军新市,后支援洞口。

孙韶,35岁,扬威将军,领广陵太守,随吕范驻守洞口。

孙奂,28岁,扬武中郎将,领江夏太守,夏口督,驻军夏口。

徐盛,年龄不详,建武将军,领庐江太守,随吕范驻守洞口。

全琮,25岁,偏将军,随吕范驻守洞口。

骆统,30岁,偏将军,随朱桓镇守濡须。

蒋壹,年龄官职不详,蒋钦之子,驻军(具体位置不明)。

吾粲,年龄不详,参军校尉,随吕范驻守洞口。

周邵,年龄不详,骑都尉,周泰之子,随朱桓镇守濡须。

孙朗,年龄不详,定武中郎将,孙坚庶子,随吕范驻守洞口。

孙盛,年龄官职不详,率军镇守江陵中洲。

杨粲,年龄官职不详,率军救援江陵。

严圭,年龄官职不详,随朱桓镇守濡须。

黄渊,年龄官职不详,随吕范驻守洞口。

其余胡综、徐详、陈修、丁奉都有陪同孙权出征。

人数方面,洞口吕范督五军,再加上后来的贺齐,兵力应该有四万左右。

濡须的朱桓在分兵救羡溪后依然有五千人守城,加上骆统周邵带的是凌统和周泰的部曲,这一路人数至少上万,而且战斗力很强,加上夏口的孙奂以及孙权自己带的本队。

吴军的参战人数虽然远少于魏军,但也应该有十万人的样子。

中路的阵容是曹魏大军中最弱的,其中曹泰是曹仁的儿子,常凋、诸葛虔只平常,实力不明,能排的上号的只有曹仁和蒋济。

而蒋济虽然文武双全,但也是初次领兵。不过曹丕这样安排自然有其道理,那便是因为中路的主将曹仁是当时的曹魏的头号将领,曹丕对他自然完全放心。

而且这一路作为袭击方,也不可能清点大批人马大摇大摆地打过来,用宿将曹仁率领数万人马攻击主力不在的濡须正好合适。

濡须是孙吴在长江以北巢湖以南的军事重镇,是孙吴北伐的重要节点,孙权历次进攻合肥都要从这里经过。

如果拔掉濡须这个据点,吴国的进攻能力将被大大削弱。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曾经三征濡须,除了最后一次拿下了居巢县,其余两次都无功而返。

孙权听说魏军东路统帅张辽沿水路到达海陵时,内心很惊恐,告戒东路各将领:“张辽虽然身体有病,但是依然不好对付,要小心谨慎。”

曹真面对长江驻军在洞浦口,上表自荐:“愿率领精锐部队像勐虎一样扑向江南,打败敌人,获取资财,此事必定胜利告捷;如果臣下死于敌手,不必顾念臣下。”

为了对抗曹真,吕范也督率徐盛、全琮、孙韶等部兵马,在洞口以水师抵御曹真等人。吕范作为统帅被升为前将军、假节,改封南昌侯。

然而天助曹魏,一场大风直接将吕范的水军打散,船上兵卒溺水死者数千,甚至不少船只直接被吹到了曹魏大营。

曹真见此,立即命臧霸、王凌出击,斩杀俘获吴军很多人并缴获了许多船只。

吴军因此伤亡惨重,吴将徐盛聚集残兵,与曹真隔江对峙。当时徐盛兵少,于是曹真命令将士乘船攻击徐盛,结果徐盛以少御多,魏军无法取胜,双方只得各自退兵。

当时那些还存在的大船,落水未死的兵卒攀附着船舷大声呼救,船上的官兵都怕人多使船倾覆,都用戈矛刺击水中兵卒,不让他们上船。

只有吾粲与黄渊让船上的人将落水者拉上船,手下人认为船只超载定会出事,吾粲说:“船只出事,我们就应一起去死!人家陷入绝境,怎能抛弃他们呢?”吾粲与黄渊救活的人一百多。

战事结束后,吾粲被升任为会稽太守。

东路战场上曹真虽然一度取得大胜,但因为吴将贺齐的及时赶到,没能有机会扩大战果。

随后张辽病死,曹真面对东吴强大的水军毫无办法,西线又爆发了瘟疫,最终不得不退兵。

但总体而言,这一战曹魏还是占了不小的便宜,吴军因为一场大风损失惨重,只能勉强防御。

中线曹仁的进攻发动的是最晚的,他先是以声东击西之计,引诱吴国统帅朱恒分兵,后以优势兵力将朱恒包围于濡须城,但后期曹仁指挥有误,导致中线曹军败北。

魏国大举伐吴,东吴三方受敌,其中魏国大司马曹仁率领几万步骑出征濡须,散骑常侍蒋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