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北邻曹魏,东接孙吴,南抵云南。
汉中、巴东两块紧要的地方有魏延、陈到两位良将坐镇,防御端的是滴水不漏。
只可惜两个月之前,时任朱提郡太守、安远将军、南中庲降都督的邓方病逝于任上。
让刘备措手不及,好在张飞、刘封归来,可以弥补一二。
南中实际上就是益州南部的地方,泸水即金沙江以南的地方,也就是现在云贵地区,都算得上是南中。
南中地区,地域广阔,是昆明、叟、濮、傣、僚、青羌等少数民族与众多汉地移民后裔错处杂居的之地。
其地虽然荒僻,所出其地所出之耕牛、战马、金银、犀革之物,一向是朝廷军资的重要补充。
实际上,此时刘备对南中的控制力,只限于朱提和建宁的中北部。至于其他的永昌、云南、兴谷以及建宁的南部,都不在蜀国的控制之下。
最西南边的永昌郡,占地最广,但是也是蛮族人最多的地方。
前都督邓方很好地执行了绥抚措施,维护南中诸郡之稳定,镇压夷人异族之反抗,结好当地汉人豪族大姓,安定南中各族人民的生活。
并组织各郡将南中地区的兵员及其他军国所需的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成都,以资国用。
因他之故,朝廷以最小之成本维系住对南中之统治,每年从南中获取定额的物产,可谓受益匪浅。
然而,这位深得南人敬重的都督就这么病逝了。
对于此事最为直观的反应,便是他离世的一个多月来,南中夷人叛乱之事渐多,且进贡的物资少了一半。
这也足矣说明,南中条件的恶劣。
刘备终于意识到,对于新一任南中庲降都督之任命,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原本他想任命年轻力壮的刘封,可是又担心没有经验,于是只好招来法正、诸葛亮咨询。
“孝直!你多关注南中,且说说对南中诸士族之印象。”
“遵命。”
一丝不苟的法正闻言后,躬身答道:
“南中诸姓有建宁之雍氏,朱提之孟氏,牂柯之朱氏,永昌之王氏。在诸大姓中实力最强,且态度恭顺,亲近朝廷。陛下若要安抚南中,不妨从这四家中选择。”
“恩。”刘备轻抚胡须,缓缓颔首。
对于这几家大姓,他也听刘巴提起,言这些本土大姓态度都还算得上恭顺。
但细细回想,身为牂柯朱氏子弟的朱褒,年前已经提拔为牂柯郡的太守;王氏族人王亢,也已经是永昌郡的太守。
他身为一国之主,自然要讲究平衡制衡,不能让一家独大了去。
朱、王二姓既已受册封,便不可再行提拔了。如此看来,真正能够选择的,无非是建宁的雍氏,以及朱提的孟氏。
诸葛亮负责秘闻司,知晓南中动向,急忙道:“臣此来正是为了禀告陛下,邓方病逝之后,臣派了益州从事常房赴南中调查舆情,近日奏章刚刚送达。
据常房所言,雍闿盲目自大,郡人皆退避三舍。且常房又以密信回报,言有耳目察觉东吴细作,疑似与南中诸大姓有勾结。
故而臣以为,南中本土大姓,只可安抚,不宜重用!”
“竟有此事!”
内外勾结,此乃刘备心中的底线,断然难容忍他人践踏。
“可恶雍闿,竟是连孝直也骗过了!”
总算诸葛亮慧眼,瞧出主公的烦恼,摇扇笑道:
“陛下,朝中正有一人,南中大姓出身,熟悉当地民情,对陛下忠心耿耿,陛下不妨一见。”
“哦?竟有如此人物?”
法正皱眉沉思,片刻之后,但见他一拍额头,惊喜交加道:“亏得孔明提醒,某竟几乎将此人忘乎脑后!”
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县人,与雍闿同为建宁人。
虽比不上雍氏根基深厚,但李氏家族依旧是当地大族之一,在俞元县一带颇有权势。
年青时代的李恢,凭借自幼练就的好武艺,以及家族世袭的威望,担任了建宁的督邮一职;后仕官刘章,但在刘备入蜀时选择投靠刘备,并替刘备出使羌地,成功劝服马超降服刘备,积功为益州功曹书左、主簿,迁州别驾从事。
当即派人请来李恢,刘备依旧问道:“正昂且言说南中一二!”
李恢来之前就有准备,慨然答道:
“南中土着夷人众多,环境险恶,汉族移民不得不以宗族血缘为纽,聚集在一起生活,百数年来,终形成‘大姓’。
后汉以来,这些‘大姓’经得繁衍生息,已然是南中最具权势者,他们拥有大量部曲和地盘,又与土着夷帅联姻,势力日大。
而今,南中诸郡中,佼佼者有爨、孟、李、董、雍、毛、朱、吕诸姓氏,便是官府行事,也不得不借重其势。”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