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和余承勋没详细问朱浩路上经历过什么。 或许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无关紧要吧。 朱浩留在南京有其合理性,毕竟朱家就在南京,朱浩在没有什么差事的情况下,说要留在南京尽一下孝子贤孙的本份,在儒家人听来,这理由再合适不过,都没人跟朱浩去计较你到底是不是在家孝敬长辈。 谁问了,反而显得问话之人不明事理,不懂得孝义礼法。 对于朱浩回京之事,杨慎甚至都没去跟杨廷和提。 也在于如朱浩先前分析的那样,只要他朱浩不是背地里给新皇出谋划策之人,那去探究朱浩到底给谁做事,已无意义,反正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管他呢。 杨廷和既然产生怀疑,就不可能再把重要的事委派给朱浩。 但这并不影响杨慎和余承勋跟朱浩之间的私交,至少在两人看来,朱浩一点问题都没有,反而因为朱浩说话率直,加上做事、分析能力很强,可以成为不错的帮手。 他们也愿意拉朱浩这只“迷途的羔羊”,让朱浩重新找到组织的温暖,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是在拯救朱浩,让朱浩可以在仕途的正轨上发展。 他们还觉得这是做了一件好事。 其实就是想利用朱浩办事而已。 …… …… 朱浩回京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一大堆奏疏。 思贤居内,朱四毫不客气,亲自帮张左,把一大摞的奏疏搬到朱浩面前,笑呵呵道:“朕知道你要回来,最近都只是让张左他们把不太紧要的奏疏给批了,剩下的全都留给你!” 朱浩很想说,你真是不顾念我一路旅途辛苦是吧? 为了赶回京城,我这两天两夜就没怎么合眼,这下好了,回来后就直接给我塞上十天半个月的题本和奏本让我来批? 我真是要谢谢你啊! 朱四招呼张左,道:“还等什么?过来帮忙,还有要用到什么人,朱浩你直接说,朕给你叫来……现在唐先生不在,就靠你一个,实在辛苦你了……” 朱浩没好气地瞪着朱四,问道:“那陛下呢?” “我……朕……就休息休息,这几个月你不在京,朕每天面对这么多枯燥的东西,累都累死了,再说朕不都跟你提过了?朕要早点生儿子,这件事不是也很重要吗?所以批奏折的事,交由你来代劳了!” 朱四一副大言不惭的样子,好像用朱浩批奏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话在张左听来,都觉得不堪入耳。 当皇帝哪能这样? 自己的事让别人来干,还说得如此义正词严? 张左用同情的眼光望着朱浩,大概朱浩不在京城,最忙的人就要数他,现在终于解放了,整个人松了口大气。 …… …… 夜里,朱浩对着不同的奏疏,奋笔疾书。 这其中以西北军务上报最为紧要,但很多都只是在哭穷讨要钱粮,不但宣大一线索要,三边也在药,蓟辽那边也在要,而且明显朱四登基后,蓟辽一线的形势也开始恶化,东蒙古部族和辽东一线女真部族蠢蠢欲动。 大明早期,防备重点都在西北,根本就没有把东北放在眼里,觉得那是一群虾兵蟹将,上不了台面的小人物,辽东只是安排巡抚、提督一类的官职,没有下辖几个区域的总督官职。 一直到嘉靖年间,辽东部族开始崛起,并因嘉靖二十九年鞑靼从蓟州一线入关口杀到京城,酿成“庚戌之变”,从此以后,辽东才开始设立总督。 朱浩熟知历史,自然知道大明未来的防御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即便距离历史上明朝亡国还有一百多年,朱浩估计自己是活不到那时候,但作为一个对时代有责任心的人,他必须要查漏补缺。 蓟辽设置总督之事,看起来必须要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 “……朱先生,最近朝廷最大的问题,还是缺钱粮和军械,不过好在现在宣大局势平稳下来,看起来鞑靼人不太可能会在寒冬腊月的出兵大明,可以缓到来年开春了。” 张左言语间带着几分庆幸。 这倒也没说错。 对于草原部族来说,他们作战的最大屏障,就是马匹,可谓是马背上的民族,正因为他们对弓马骑射的擅长,非大明骑兵可比,以至于在平原作战中屡屡获胜。 但若是到了冬天,就算看起来天气不错,进到大明关口,突然下场雪来个冰天雪地,那骑兵的优势便荡然无存,很可能鞑靼人会因为撤退不及时,被大明军队合围……大明兵士别的不行,就是人多,我们单打独斗或是两个打一个,可能会输,但我们不会十个围殴一个?到时你们跑都跑不了,那就等死吧! 明朝跟鞑靼人的战争,基本恪守了鞑靼人秋高马肥时节入侵,入冬前各自鸣金收兵的规律。 现在到了传统意义上冬天罢兵的时节,又到西北查漏补缺的时候,但若是当年西北遭遇鞑靼人袭扰,那西北军民的日子就很不好过,一切就在于粮食物资严重不足。 朱浩道:“西北屯田,已荒弃大半,粮食多依靠于朝廷从各处调拨,费时费力。粮开中法的重新推行,其实很有必要。” 张左为难道:“此等事,怕是不容易吧?杨阁老在朝,但凡是陛下主张的事,无论对错,都会使绊子。” “嗯。” 朱浩点头。 杨廷和现在的任务,就是维持弘治时的状态,做到守成,不允许皇帝做一些改变,以影响大明国运。 但其实粮开中法,也是在弘治年间才进行更变的,这才不过二三十年时间,西北屯田就荒废成了这般模样,其实现在正是拨乱反正的好时机,但历史上却没人在这时候挺身而出…… 或许朝中人也觉得,把西北的经济命脉掌握在京城中枢比较好,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