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打算给朱浩升官。 明面上不行,但朱四觉得,没有升官的朱浩便等于是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 自小接受法家教育,秉承着「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的原则的朱四,认为赏罚分明是帝王必须要有的胸襟和气度,于是研究怎么跳过杨廷和,让朱浩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于翰林院中更进一步。 朱四没有对外提及此事。 也就是说,他打算暗中给朱浩升个官,因为他知道,即便跟朱浩说了,朱浩也不会同意。 朱浩一定会严肃地告诉他,现在必须要隐忍,一切都要等到杨廷和等旧派势力倒台后,再考虑这件事。 这天朝会结束,朱四召内阁四名大学士,以及兵部尚书彭泽、户部尚书孙交六人到乾清宫问及有关西北军务。 待军务谈完,朱四有意无意提到翰林院之事。 「……诸位卿家,自从袁阁老病故后,朕一直想在翰苑中增一人入阁,协助尔等完成朝务,也是为避免诸位太辛苦!却不知数理化何人有此名望和能力?还要……若是有人补上去,其卸下的官缺找何人递补?」 朱四的问题,让人听起来很是「别扭」。 前面的问题还算正常,问翰林院中谁有资格入阁。 后面的问题则显得太过天真烂漫。 朝廷中枢各衙门,基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有人空出位置,自然需要有人增补,但翰林院体系跟别家不同,人员无定制,就好像内阁大学士一般,少的时候三人也行,多的时候六七人也凑合,至于翰林学士出现空缺,多数时候都是由人来兼任,相当于一个虚衔…… 作为皇帝难道你连最基本的官场规则都不懂? 没人教过你妈? 居然问出如此天真的问题! 杨廷和听了朱四的问话心里很不高兴。 分明小皇帝又想在内阁中塞人来分薄他这个首辅的权力,或是招人监督他,之前让袁宗皋和费宏入阁,就已让杨廷和做事受到掣肘,到现在他在内阁值房说话都要避讳费宏,如此情况下,还想要加个内阁大学士? 没门! 孙交出面:「陛下,四名阁臣其实已能胜任。大行孝宗陛下时,内阁多数时候都只有三人,却依然能维持平稳,阁臣不在于人多,而在于其本身能力高下。再说了……杨中堂乃治国安邦之能臣,陛下始祖无须担心此事。」 这话孙交说出来,很有说服力。 虽然孙交不是严格意义上新皇的人,但也是中立派,属于「旁观者清」的范畴。 朱四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眼前这些朝中重臣,都以为他这个皇帝要为自己在内阁中添置一人,用来争夺权力,其实……他对此还真没什么兴趣,问题就在于他清楚,就算提拔上来一个,也很快会被杨廷和收编,比如说袁宗皋和费宏……能力和威望都有,但入阁后帮到他什么了? 找个人入阁,其实是想在翰林院中腾出个位置,然后把朱浩推上去,安心为自己做事。 朱浩的本事有多大? 不比阁臣强多了? 所以他说这件事的主要目的是想给朱浩加官进爵。 朱四道:「朕是这么想的,翰林院中人才济济,如今已是夏天,经筵马上要停了……以后日讲的时候,能不能找一些年轻才俊来给朕讲课?有时候一些老臣的理念,太过古板陈腐,你们考虑一下。」 皇帝如此关心经筵日讲? 大明的经筵日讲,分为春秋两季,在酷暑和寒冬不开。 朱四头脑敏锐。 他明白,要给朱浩升官,还不想说出自己跟朱浩的真实关系,那就要从翰林院的体制入 手,怎样的方式才算是对朱浩的器重?以及朱浩要怎么才算是熬出头呢?当然是让朱浩进经筵日讲。 且如此一来,朱浩能正大光明入宫,到文华殿跟他会面,经筵日讲的空隙,还能把朱浩单独召过去说上两句话。 如此沟通起来更加方便。 杨廷和此事有点摸不着头脑。 先前还想找人入阁,跟自己形成竞争,怎么一扭脸就提到经筵日讲的问题?还说需要年轻人? 啊不对,这小皇帝想培养自己人,知道那些老臣他笼络不了,干脆从年轻人着手,也有可能是之前经筵日讲之人说的「大道理」太过于沉重,小皇帝不爱听,想把老的经筵日讲官给替换掉。 杨廷和打破脑袋也想不到,朱四费这么大的劲,就是想给朱浩升官,体现出皇帝对朱浩的重视,所以他压根儿就没往朱浩身上做任何联想,只是想小皇帝是要从年轻翰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孙交先前对于增加内阁大学士之事,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此时孙交建其他人在经筵日讲官的问题上也是默不作声,只能硬着头破出列道:「陛下此议甚好,翰林院中从来都不乏年轻厚学之士,是该让年轻人多接触陛下,年轻人朝气蓬勃,或能带给陛下新思路。」 要说在场人中,隐约能感受到新皇目的的只有孙交。 因为孙交隐约知道朱浩在新皇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小皇帝拐弯抹角提到要在经筵日讲官的问题上增加年轻人,很有可能是想让朱浩加入其中。 朱四笑道:「孙部堂是这么想的吗?真好,那杨阁老和诸位……如何看?」 问题再次抛给了杨廷和。 杨廷和县侧目望了孙交一眼,似在怪责对方一席话是在给自己出难题,随后拱手道:「老臣会酌情考量。不过可能,要等到秋日重开经筵后才可实行。」 朱四道:「现在天气还不是很热,朕觉得可以再开几天日讲,朕少年便继承大统,深感责任重大,希望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到治国方略,只要他们不觉得辛苦就好。」 蒋冕笑道:「陛下向学乃天大的好事。如此下臣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