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双赢(1 / 2)

有句话叫“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这话搁土匪身上也同样适用。 土匪要是没文化没想法,那就会简单直接的到三家店来抢机器,他就只想着……这贩布要是这么赚钱,那咱直接抢了能生产布的机器去,不就是抢到一座能变钱的摇钱树了么? 他就没想过,要是把机器抢去了他得往哪搁? 搬到山上去藏在洞里生产? 就算可行就算能做得到,那汽油哪来?煤哪来?原料哪来?怎么运上山?产品怎么运下山?机器怎么维护保养…… 一系列的问题只怕都能把这些土匪整崩溃。 有文化的土匪就不一样了,他们知道这事肯定行不通。 不只行不通,万一这纺织厂要是被抢被烧无法生产,那往后贩布这条路就算到头了,于是这些收编进八路军依靠贩布发财的土匪又得回到山上饿肚子去。 老驼背就明白这道理。 因此,就算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他也不能让纺织厂有事,就算赔上半数的弟兄也在所不惜。 结果老驼背经此一役,上级立功行赏,就让老驼背统一管理那几十支收编队伍穿越封锁线的任务。 这可把老驼背给乐得不行,打理起生意来就更有劲了。 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工业和经济的发展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民生。 有句话说的好,“穷山恶水出刁民”。 当经济水平落后的时候,百姓通常生活得极为贫困。 在这情况下,百姓不管干什么都很容易铤而走险,因为反正是烂命一条,原本就不想活了,还惹上咱,大爷我跟你拼了。 于是当土匪当强盗,或者作奸犯科的事就特别多。 这些土匪强盗也是来自百姓,是百姓中的一员,客观来看其实是百姓不堪重负的一种表现。 这与乞丐的道理相似,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环境好,乞丐就少,否则就多。 土匪强盗也是如此。 反之,如果百姓个个生活富足,还有人愿意占山为王去当土匪吗?说到底都是为生活所迫。 现在,在王学新的工业化政策下,而且还是比较开明的工业化……不仅能跟顽军和地主老财做生意,还能跟土匪做生意。 于是原本为生活所迫的土匪马上就失去了当土匪的根本,从百姓的对立面又回到百姓中。 这就给八路军省了很多事了。 首长在知道这些事后就开心的哈哈大笑:“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喔……这才叫小东北嘛!不但给咱们找到了贩布的途径,还一口气把咱们的心腹大患变成了咱们的一份子,据说还有许多土匪加入收编的行列?” 最后一句话是对参谋长说的。 参谋长点了点头,回答:“其它土匪见贩布这事有利可图,于是也跟着加入,这不,昨天又谈了一支,上百条枪两百多人的!” “很好嘛!”首长满意的点着头,然后神色又转为严肃,说道:“不过,收编的这些队伍一定要严加管理,每个队伍都要按编制情况照常派去指导员,并且严令,要是再有违法乱纪的行为,甚至是叛变重新当土匪,我军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消灭!” “是!”参谋长应了声,就把这个命令传达了下去。 首长这命令自然有他的道理。 往土匪部队派去指导员的行为当然危险,但八路军尤其是政工人员,从来都不会因为危险而不去做。 也只有指导员、教导员到位了,才能真正的约束这些土匪部队引导他们走上正道……就算赵刚约束李云龙一样。 李云龙听了这话肯定要破口大骂:“这他娘的什么话?把老子当土匪了?” 另一方面,首长不给收编的土匪叛变的机会,否则就“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消灭”。 这其实是在威摄其它收编的队伍以及将来收编进八路军的队伍。 否则,今天有利可图就收编进八路军,明天八路军出了什么状况比如要跟鬼子接上火了他们又逃回山里当土匪,等没事了再回来收编……有这好事么? 这么来几次,其它的收编队伍是不是也纷纷效仿了? 事实也证明首长的命令是有效的。 这两条政策一下去,指导员、教导员分配到位,很快一支支收编队伍的纪律就规范起来了。 三家店的门路也逐渐变宽,走的不只是贩布,压缩饼干和罐头也打开了销路……压缩饼干通常是当兵的买,百姓不舍得花这个钱,也没什么用。当兵的在路上行军时饿肚子是常有的事,这时要是有几块压缩饼干咬上几口,那就别提有多惬意了。 而且这生意走的还是双向的。 也就是说走一趟并不是说把商品卖到顽军控制区然后空手而回,要是这么走那不是太没效率了? “土匪”运输队比谁都精,他们知道怎么打算。 他们去的时候是带着三家店生产的东西,回来的时候就是带着八路军急需的粮食。 此时根据地因为有大批难民涌入的原因,粮食的价格已经一涨再涨。 没办法,物以稀为贵,这不是八路军能控制的……顽军将河南多达数十万的灾民而且还是筛选过的灾民赶进根据地(把青壮拉去当兵,留下老弱病残赶往根据地)。 王学新和八路军虽然有所准备,但突然一下多了这么张吃饭的嘴,八路军的存粮又有限只能一点一点的放。 结果必然的结果就是粮价翻了好几倍。 “土匪”运输队在这其间起到了调节的作用,他们带去布匹等商品在顽军控制区出手后,马上就换成粮食再运回来。 于是走一趟就能赚两次钱。 而对于根据地来说,这些粮食就是救急救命的,还有一定的程度稳定物价的作用……让粮价不至涨得太离谱。 因此可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