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章 神女庙(2 / 3)

己收藏的字画,其中竟不乏名家珍品,几幅画就卖出了十几万两的高价,怕是为官多年的积蓄都在这里面了。

这时,崔折澜施施然出场提出自己的方法,又体贴的问:“王兄如今家财颇丰,可要在功德碑上捐一名额?”

王君延气的直抖,看着刚到手的银钱,想着回不来的珍藏,眼含热泪说不出完整话:“你、你……”

崔折澜矜持的伸出两根手指,随意拨了几下他手中的银票,装作不好意思的样子,连连道歉:“没想到只有这么点,怕是争不过湖州的一众富商……”

“崔某唐突了,王兄莫怪。”

说罢,拉着孟娴就走。

消息传出,富商报名者众,大召贱商,这些人坐拥万贯家财却无法抬头做人,穿些华贵的绫罗都要被问罪,能有一个堂堂正正被写进庙堂的机会,无不争抢破头。

崔折澜早前放出消息让他们准备好今日来谈,一大早人就在外头排了长队。

“崔折澜!”

王君延颤抖着声音,直呼大名。

他噔噔几步快跑过来,眼眶红的仿佛马上要落下泪来。

王君延已然知道了皇上要提前收税粮供给军需的事情,苏湖两地向来是粮食主产区,每逢遇灾或是战事将起,从这两地调粮是常有的事,但这水灾瘟疫的一顿闹腾,还要赈灾大臣“顺道”收粮,分明是没把湖州百姓的命放在眼里。

崔折澜能解此难题,他与湖州百姓都要承情。

“拿着,算我的。”

王君延用力把银票塞进崔折澜手里,又道:“不用上碑,如你所言,做我该做的。”

崔折澜点了点,留下了几张,又把大部分塞了回去,笑道:“知府大人高义,只是……”

他上下打量了王君延几眼,摇头道:“还是留些钱给自己买两根棒骨吃吧,壮壮身。”

王君延是典型的江南书生模样,文文弱弱,身量不高,又瘦的一把骨头,更显弱小。

他闻言气的跳脚,怒斥道:“崔折澜!你几岁了?还拿这个说事,当年小澜山诗会……”

崔折澜面色一变,急急拉着孟娴就走,边走边大声嘱咐:“藏好私房钱就快出来,别叫义商们久等。”

他声音清越,音量大到把王君延完全盖过,孟娴凝神去听也没听清小澜山当年到底怎么了。

**

湖州地处江南中部,地富人足,又有水运之便,商贸十分繁荣。

听闻左相亲自主持建庙立碑之事后,富商巨贾纷纷从州府四面赶来,崔折澜他们光是面见一众富商就花了足足三天,一时间各家明里抬价暗里较劲,都拿出了鏖战的架势。

毕竟是祈福攒功德的事情,崔折澜本意也只是募集赈灾和边军所需,故而为募捐金额设置了合适的上限。

诸位身家丰厚的大商人们纷纷顶着上限出资,有粮的出粮,有钱的出钱。

单拼家财是拼不过的,有几位思路奇绝的,便在此基础上加码。

一个田产颇丰的大地主说心疼百姓们耕种辛苦,把自家农庄的农机和畜力拿了出来借给百姓,王君延发现这农机十分新奇,节省三成畜力的同时,效率还更高。

崔折澜当即拍板定下此人,索要了农机图纸称会署上他的名字献给皇上。

还有一个主做丝绸生意的富商,看出了此番主要是筹措粮食,粮商大占优势。

他当机立断派儿子去了趟北边的长兴,打下价格谈好生意,用顶着上限的银钱数额定下了大量粮食,直接送了提货单和尾款过来。

长兴在回京的必经之路上,这人办事妥帖又有决断力,崔折澜自是欣然应允。

此外还有不少给崔折澜、孟娴甚至是王君延私下送礼的,都被一一驳回。

知晓了风头的地主豪商们只好大力在“义商”两字上钻研出奇,竟意外的使百姓们得了许多实惠,一时间对修建神女庙的决定交口称赞,参与修建的百姓们热情极高。

听说会记载本次疫病治愈的过程,供奉神女和那口救人无数的大锅,一些曾受恩的百姓甚至自带饭食来帮忙。

在各位义商的赞助和百姓的同心协力下,四时神女庙很快落地建成。

落成那日,孟娴和崔折澜亲自剪断红绸,上了头香。看着那个酷似自家小伙伴的大锅,孟娴上香的手都有些不稳,心里颇觉怪异。

等进了主殿内,孟娴更是无语的发现这个四时神女竟和自己七分相似。不由得一边上香一边在心里向这位同僚告罪。

为你谋些福利已是难得,长什么样子就不要计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