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一章 老虎岭水坝(1 / 2)

满级考古大师 顾屈 1078 字 2023-02-20

“这里就是老虎岭水坝了?” 伸手撑着有些酸痛的腰肢,站在山脚之下,孔建文俯瞰着下方一片绿洼地,长叹了一口气。 总算是找到地方了。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整体结构发现于2018年,2021年正式公布。 水利系统分布于HZ市余杭区瓶窑镇境内,位于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条堤坝组成。 这些堤坝根据位置和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山前长堤、连接山谷谷口的高坝和连接平原孤丘的低坝三种类型。 简单的说,就是一片几乎和良渚古城北面的山脉脚下平行的水利大坝。 众所周知,良渚古城外面的平原尽头三面都被山脉包围了,只有面朝海边的东面没有大山。 因为良渚这边曾经经历过一场铺天盖地的大洪水,将当地的水文严重改变了。 所以五千年前,良渚附近的水系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已经不清楚了。 不过根据良渚人依山而建的大坝,可以看的出来,当初良渚人生活在这里的时候,北面和西面是有泄洪危险的。 所以良渚人才会绕着北面和西面的群山,建造了11条堤坝。 这也可以说是华夏最早,最成熟,最大型的群体水利工程了。 这么说吧。 良渚人能在五千年前,建造这么11条堤坝,这困难程度和现代人建三峡大坝也没啥区别了。 都是属于世纪工程,属于要顷国之力,才能建起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外对良渚文明是一个国家而不是部落,一点都没意见的原因。 哪里的部落能建的了这么大型的水利工程啊? 这就和说修长城的秦、赵、燕等国只是几个小部落一样。 这不是闹呢嘛! 不过,发现了堤坝,之后自然是要勘探的嘛,并不是说发现痕迹了,就算是考古完成了。 实际上,考古工作才刚刚开始。 为进一步了解坝体结构和构筑方式、获得考古地层学依据,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ZJ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社科院考古所,于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将对高坝老虎岭、低坝狮子山、鲤鱼山和塘山长堤中段长庆湖地点进行发掘,对部分坝体和库区进行勘探。 这次发掘和勘探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得坝体结构和营建工艺的重要信息,同时勘探坝体年代的关键地层叠压关系,验证前期水坝碳十四年代测定结论的可靠性。 简单的说,就是搞清楚这几个大坝的结构,用啥制作的,以及最重要的年代,是不是和良渚古城是同期的。 别搞错了,那就是大乌龙了。 这次社科院考古所要负责的,便是对保存状况和工作条件较好的老虎岭水坝进行重点勘探和小规模的发掘。 预计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 老虎岭水坝所属的谷口高坝系统,位于良渚遗址群西北方向的彭公乡,由岗公岭、老虎岭、周家畈、秋坞、石坞和蜜蜂弄六条坝体组成。 根据水坝的位置分析,以上六条水坝分为东、西两组,老虎岭水坝与同处东部的岗公岭、周家畈水坝一起,封堵岗公岭西侧主山谷和前山东侧支谷的来水,形成水库。 老虎岭水坝连接东侧的老虎岭和西侧的畚箕坞,呈西北-东南方向,长约135、残高13.5米。现存坝顶海拔高度约为24米。 也就是说,当年这条大坝,是一条一百多米长,至少14米高,最高有可能达到24米的大坝。 这个大小,对于现代的工程大坝来说,只能算是小儿科。 但是考虑到这是五千年前修的。 五千年前修一条二十多米高,一百多米长的土坝,那可就不是个小工程了。 当然,比同期的埃及金字塔,确实还是没法比的。 拿着几张图纸,孔建文详细打量了一番后,说道: “结合水坝的走向、坝体的保存状况及学术目的,确定考古勘探的基本方案。” “为避免对坝体造成较大的破坏,勘探工作还是以洛阳铲作为主要工具。” “勘探工作共布设四列探孔,大体成“井”字形分布。” “第一列探孔位于水 坝顶部正中,方向与水坝的方向一致,间距5米或10米,个别探孔间距为20米,近东端的一个探孔因处于蓄水池位置向西平移1.5米。” “二三列也如此行事!” 啥意思? 简单的说,就是接下来陈翰等人,就要和石油工人一样,打孔去了。 他们要在水坝遗址上,沿着水坝的痕迹,每隔着五米或者十米,用洛阳铲打一个探孔。 一共横纵要打三列,大约四五十个探孔吧。 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勘探整个大坝的位置,确定遗址的土层结构,算是一种考古先期的调查工作。 实际上,大部分考古项目,都是要先勘探,然后再进行发掘的。 一般只有那种盗墓被发现了,然后进行抢救性发掘的考古项目,因为已经确定了墓葬,并且是没墓葬而非“遗址”,所以不需要再拿洛阳铲勘探,可以直接开挖。 像这种五千年前的水利工程,也没有被挖过,考古人员也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当然得打一大堆探洞,弄清楚详细的情况。 还好,四五十个探洞的工作量实际上也不大,考古队十多人,平均一人也就打三四个探洞而已。 就是这洞打的有点深。 但是结果还是很喜人的。 很快,陈翰等人就对这个大坝,有了一个模湖的判断。 水坝的现存宽度应该约为54.5米,整体呈漫坡状,坡度不大。 原宽度则近100米。 堆积也可分为五个大的层次,根据洛阳城带出的泥土,可以判断有灰黄色土、灰褐色土、黄褐色土、浅黄色黏土、青膏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