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和无尽的……占有欲。在短短半天的接触中,我们登岸拜访土著的船员们就丢失了许多物品,随身的小刀、各种钱币、挎包,以及头上的军帽。甚至还有几名船员,因为稍不留神,竟然还将军服丢失在岛上。” “1月10日,随着岛上的土著表露出完全的善意,船上官兵陆续全部登岸,准备在此休整几天,以缓解海上长途航行的苦闷和疲惫。在这个小岛的东部地区耸立着许多巨大的雕像,其中一些雕像成群结队地站立在石头平台上,也有一些单个的雕像直接耸立在地面上,而这些雕像比平台上的雕像要大得多。 有些好事的船员,拿出卷尺,测量了一尊倒在地上的雕像,发现其长度接近八米,两肩之间的宽度在2.5米以上。不过,这尊雕像还是要比那些站立的雕像还要小很多。 岛上除了少数鸟儿,我们再没有发现任何其他动物。毫无疑问,这座小岛无疑是非常贫瘠的,没有什么价值意义,更没有黄金白银,以及铜铁等矿产。岛上的地貌大多是平滑的小山丘、草原和火山。岛上的海滩上多是岩石,悬崖峭壁遍地都是。境内散布著一些寄生的凝灰岩火山口和火山锥,其他地区则有许多遭侵蚀的熔岩区,区内遍布黑曜岩。无石的表面土壤瘠薄。唯一能适于大面积耕作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岛屿西南部。 岛上的土著好像很少吃鱼,在停留的两天时间里,我们几乎没有看见过鱼。他们身上没有穿着布帛之类的衣物,而是用一些大蕉树叶,或者一些树皮围在身上的羞处。当然,也有土著索性什么也没有穿,赤果着身体,此地温热的气候环境,应该无虞受冻。他们比起火地岛那些可怜的土著,似乎要强出那么一点点。” “……” “1月14日,风行4号在该岛数百土著的注视下,缓缓驶离海岸,航向偏西北。 离开前,我们在土著的指引下,在位于岛屿内陆西南部,补充了足够多的淡水,那里有一条时断时续的小河从不高的山坡上流下,最后注入附近能渗水的土壤中。另外,我们还从土著那里获得了许多大蕉(在这般炎热气温下,估计保存不了多长时间)和甘蔗。 作为回报,我们赠送了他们一些棉布、小镜子,以及数只还活着的公鸡和母鸡,希望这些微薄的物资,可以对岛上土著的生活,有所改善。 为了纪念这座小岛,我决定将这座位于大洋深处的岛屿,命名为孤心岛(今复活节岛)。当然为了宣示我们齐国对这个小岛的所有权,我们在离开时,在岛屿的西北海岸边,埋设了一块齐国界碑。” “风行4号”舰长匡有杰放下炭笔,轻轻地合上了航海日志,端起固定桌子上的一杯清茶,慢慢的品啄着,然后顺手拿起航海图,开始研究着下一段未知的旅程。 ------------------------- 1月16日,麦哲伦海峡。 齐国两艘主力探索船在以大风、急浪而著称的麦哲伦海峡中,已经航行了十余天。在这条猛烈风浪的海峡中,两岸陡壁耸立,海岬、岛屿密布。峡中风大多雾,潮高流急,多旋涡逆流,海上时有浮冰,非常不利于航行。 舰队一行两艘船上,虽然有几名原西班牙裔军官和老水手领航,但毕竟过了二十多年时间,许多海况和地形地貌,已然很模糊了。 因而,为了确保船队的安全,船行速度放得很慢,同时,借此机会,舰队司令陆祖生一边指挥船只谨慎驾驶,一边命令水手和测绘人员对沿途海域进行测量和地形勘绘。他发现,此次离开汉洲本土携带的所有美洲和火地岛的地图几乎没有任何用处。这些地图大部分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那里获取,其中还有一份有关海峡的地图,是1624年根据荷兰海军上校埃尔米特的粗略草图绘制的,但是,对探索舰队而言,它根本没有借鉴的价值。 此时,海峡里刮起了强劲的西风,卷起的大浪高达五六米。为了安全起见,舰队驶入海峡东侧一处海湾,以暂时躲避巨大的风浪。 这处港湾(今智利火地岛省首府波韦尼尔市),外部狭窄,而内部宽阔,且深入内陆十余里,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更为难得是,岸边就有一条小河,水流缓缓而又清澈。附近还有几名当地的土著人,看见探索舰队船员登陆上岸后,立刻迎了上来。 为了表示友好,土著人把手上类似回旋镖的小棍子扔给了登陆探查的船员。随后,他们决定带着几名陌生人去见自己的同伴,那个地方可能离岸边有一段路程。于是,几名土著在前面带路,边走边留下记号,以便探索船的水手们跟上。 不久,他们抵达了目的地,果然见到了许多土著人,这些土著人友好的接待了十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十几座木屋建在树木茂密的小山上,所有的建筑毫无艺术性和规律性可言,仅仅由一些枝干靠在一起,搭成箭塔的形状。向风的那一面覆盖着干草和树枝,以便遮挡风雪,背风面则开着一道门,供人进出。 整个部落营地大概居住着五六十名土著,他们用高度抛光的木头做成弓箭,用于狩猎。这些土著四肢短小,体格健壮,头上又黑又直的头发耷拉在耳朵和前额上。他们全都披着海豹和骆马的皮毛,一些妇人的脚踝上戴着一小串饰品。她们把小孩背在背上,低着头正在埋头做着手里的活计。 土著们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贝类是他们唯一的食物来源,当然,有时也会猎杀一些偶尔游到岸边的海豹、海狮等海洋动物。他们连最简单粗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