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一章 红色的雪(终)(2 / 3)

1635汉风再起 重庆老Q 2307 字 2023-02-19

战的八旗战士,在冰海雪原中徒手可搏熊虎,但在对方密集的火炮和火枪打击下,几无还手之力,被悉数射杀于营外,仅有寥寥百余人接近寨墙。 也许时代变了,战法也变了。我大清八旗引以为傲的勇武和骑射,在面对齐军的火器打击下,是如此的不堪和脆弱。 那些在昨日傍晚攻垒之战中受伤的士卒几乎全部冻死在夜里,算了算还剩下的兵力,恐已不足三千人,而且士气低落,疲弱不堪。天明后,必须要将他们全数带回南岸,加以休整。以明齐联军大营这般情形,估计多罗安郡王(岳乐)那边也没讨了好,说不定也吃了大亏。 安然北返辽东,似乎已变成了我大清八旗大军难以完成的任务! -------------------- 清晨,七时。 天空中不知何时飘起了细小的雪花,在北风的吹拂下,飘飘扬扬,漫天飞舞,让整个大地变得隐约而朦胧,仿佛置身于灰暗的水墨画中。 岳乐身着重甲,外披一件黑色的大氅,端坐在马上,一手执着缰绳,一手扶着腰下刀柄,抬头仰望着天空,无数的雪花扑面而来,钻入他的鼻眼,打在他的脸上。 身侧一万八千余大军肃立无声,但神情中隐然带着几分凝重和悲壮,军中的粮草昨晚遭联军夜袭,几近损失殆尽,帐篷、布帛更是毁损大半。可以说,全军已然处于绝境,若不能攻破对岸营垒,夺取敌军辎重,他们可能会尽丧于风雪之中。 雪花逐渐变得更大了,落下的速度似乎也更急了,从一点点的,到一团团的,打着旋儿,纷纷扬扬的洒落在地上。未及一刻,整个大地又裹了一层薄薄的银装。 “天助我也!”岳乐轻轻地说了一句。如此大雪天气,几乎遮蔽了鸭绿江两岸所有景物,将极大的影响对岸联军火炮轰击的视线,对清军渡过江面,快速突进至对岸土垒前,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佟祖贻!” “奴才在!”汉军正黄旗副都统佟祖贻大声的应诺道。 “你为先锋,为大军破开一条通道,可能做到?” “奴才,……万死不辞!” “熊光毅,着领所部紧随正黄旗部,破敌坚垒后,应急速扩大缺口,为大军后续跟进,创造有利之局面!” “嗻!”汉军镶蓝旗参领熊光毅大声应诺道。 “喀喀木,领蒙古八旗甲骑,紧随其后正面冲阵。” “嗻!” “噶褚哈,随本帅一起,领满洲八旗甲骑冲阵!” “……嗻!”噶褚哈还想劝说岳乐不要亲身涉险,留在南岸督阵,但看到他一脸决绝的神情,遂闭上了嘴巴。若是大军这次再攻北岸坚垒不克,他不认为他们不会再有机会和勇气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了。 ---------------- 鸭绿江上,数百名自救军士卒,三三两两地散布于江北一侧冰面上,拿着凿子将冰层打出一个个个冰洞,然后插入一排碗口粗的木桩,不到片刻功夫,冰层就将插入的木桩冻结在上面,形成一道一米多高的坚硬拒马。 一些站在江心负责警戒的自救军士卒,则时而弯腰翻检清军尸体上已被冻得僵硬的衣物,搜寻可能存在的财物,时而站直身体侧耳倾听南岸传来的动静。大雪弥漫的视线尽头,白茫茫一片,难以看见对岸的情形。 “咋了?”一名自救军士卒见同伴突然站直了身体,凝神朝南岸方向望去,心中一紧。 “好像有动静!”那名士卒有些不确定地说道。 同伴闻言,握紧了手中的短刀,也屏息凝气地看着南岸。 风,卷起无数的雪花,隐约间,一道粗粗的兵线从雪雾中显露,无数的清虏士卒,握着短刀,挺着长矛,汹涌而来。 “敌袭!” “敌袭……” 两名自救军士卒立即转身朝北岸奔去,并大声呼喊着。 “咻!”一支羽箭透过风雪,狠狠地扎入一名自救军后背,却被身后的甲片弹开,那名自救军士卒踉跄一下,随即又发足狂奔。 正在江北岸边设置拒马的自救军士卒听到呼喊,丝毫不做犹豫,丢下工具和木料,扭头朝岸上土垒逃去。 陆战队第一营营长、宣节校尉(少校)徐洪祥双手握着望远镜,仔细观察着鸭绿江冰面,在茫茫雪雾中,已出现一排清虏士卒的身影,临近江岸边时,开始逐渐加速,一路小跑地冲了过来。 “命令重炮按既定的标尺轰击江心和对岸位置!” “命令长山岛第二中队乡兵、陆战队第二连、第三连以排为单位,进行三段射击!” “命令自救军丙子营持械待命!” 第一营等部伍今日清晨才从宣城卫城赶来与第三营进行换防,同时还从后方大营抽调了两个陆战连和三个由舰队官兵临时组建的战斗连,这样,就使得徐洪祥手里足足有一千二百多名火枪兵,可以保证前沿有足够的火力输出。 昨晚夜袭对岸义州清虏大营后,联军上下便预料会遭到清虏的疯狂反扑,甚至有可能是全军突击,因而特别加强了前沿阵地的兵力布置。 “轰!轰!轰!……”数门重炮次第开火,朝着漫天大雪的江心位置猛烈轰击。 清军在听到火炮轰鸣声后,心头一紧,高声呐喊着,快速奔跑起来,几息之间,便冲到岸边。却未料,撞上一排排一米多高的冰上拒马,纷纷停下脚步,咒骂着便去跨越拒马。 “预备!放!”乡兵队长高声命令道。 “砰!砰!砰!……” 刚刚翻越木质拒马的二十多名清军士卒还未行进几步,便被迎面射来的弹丸击中,一头栽倒在雪地里。但身后的清军士卒在各级将领的驱使下,仍旧继续往前冲着,一排又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