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零章 潮起(2 / 3)

1635汉风再起 重庆老Q 2071 字 2023-02-19

登来和朝鲜,报告此事。”栾士伟看着镇州参将孙大保,“另外,孙将军辖下八百余官兵,前出大宁城(今俄罗斯远东城市阿尔乔姆,海参崴以北45公里处),开始全面戒备,以防清虏侦得我镇州的存在,发兵来攻。” “镇州三面环海,整个北面也均为茂密森林,且无路可寻,清虏不可能攻至此处吧。”孙大保迟疑道。 “孙将军,你我戍守朝廷海外领地,兼之又为清虏所据辽东侧翼,一切皆需小心为是。”栾士伟沉声说道。 “嗯……,栾大人所言极是。”孙大保拱拱手,点头说道:“俺这就去安排。……对了,镇州周边的索伦人、赫哲人估计有千人上下,莫若付出些粮食、铁器等工具,择其精壮,纳入我官军仆从。不仅可增强我镇州实力,还能在清虏攻来之时,使周边野人不敢叛我镇州。” “……孙将军可有把握将其纳为我所用?” “俺以为,只要许些盐铁米面,定然会使此等野人诚心纳服,为我所用。”孙大保笑着说道:“想那齐国人,军中还不是招纳了许多日本、安南、占城等若干仆从。我镇州当可少许征调野人,且试与一试。” ------------------------- 10月20日,福州。 “李定国到哪儿了?”郑芝龙看了看厅中聚集的众多将领和幕僚,沉声问道。 “两月前,李定国从九江返回南昌后,便督大军三万,经抚州缓缓推进至饶州(今江西上饶市)。目下正在攻衢州,但不知为何,二十余天来,只是围而不攻,在抄掠地方。”施福蹙眉说道。 “哼,李定国在衢州城下围而不攻,是在吸引余杭、江南各地清军来救,为孙可望主力东进南京创造有利条件。”郑芝龙冷哼一声,“孙可望如今是攻到了安庆,还是太平了(今芜湖)。” “十天前传来的消息,孙可望已经攻下安庆。”施福说道:“估计,此时应该在攻太平。当然也有可能已经兵临南京城下。” “这孙可望是打算将长江沿岸各个重镇一一攻克,然后再图南京?”郑芝龙摇头说道:“他这般做法,清虏但凡有脑子的话,都知道他的目标是南京城。如此,慢吞吞地一路东来,岂不是给清虏创造机会,将更多的兵力集中于南京城中。” “孙可望想必是担心后路的安全,所以才要将长江沿岸几个重镇大埠攻克,方可安心谋取南京,乃至整个江南之地。” 郑芝龙闻言,瞬间沉默起来,脸色也变得有些阴郁。昔日流贼,摇身一变,成为大明官军后,数年间,竟然已攻占云、贵、川、湘、桂、粤、赣等广大地区。如今又发起的浩大江南攻势,俨然又要将整个江南吞入腹中。 “孙李势大,非我大明之福呀!”郑芝龙轻轻一叹,“若是驱逐了清虏,这天下还是我大明的天下吗?” “公爷(郑芝龙反正归明后,被永初帝加封为南安公)?”被倚为心腹的幕僚董润生轻声说道:“听说杭州、嘉兴、松江等地,清虏抽调大量兵力向南京汇聚,防守薄弱。莫如,我大军弃攻台州,转而跨海去攻上述地区,以为后来打算。” 郑芝龙听了,心中一动。苏松、余杭富庶,甲于天下,若是将之夺占,可为福建平添加不少实力。 “张明振部攻占宁波后,有没有往杭州而去?” “张明振部在上月攻占宁波后,立刻分兵抄掠地方,连克慈溪、余姚、新昌、天台、宁海、象山,俨然是将此地充作陆基地来经营,为以后与舟山遥相呼应做准备。末将以为,他们似乎也对孙、李即将攻入江南,抱有深深地忌惮之意。杭州乃是江浙大城,他们估计实力有限,暂时不敢去将其夺占。”施福瞄了一眼董润生。 “若我们派兵去苏松余杭,清虏会不会引兵来援?”郑芝龙又问,他主要是对福建陆师的作战能力着实不放心。 “应该不会。”施福说道:“齐国水师和……大公子,以及顾三麻子等联军,引舟船两百余艘,沿长江,上朔至通州、镇江、南京等地,已隔断江北清军来援的的通道。至于苏松、余杭附近的清军,据悉大部已退往南京。” 听到施福提到“大公子”时,郑芝龙眼皮不由跳动了几下,对于自己的这个长子,郑芝龙心中不免有些恼恨。昔日,自己为了贪图闽粤两地的地盘和一个王爵的名号,领福建全镇和水师降于清虏。可这逆子,竟然羊称去援广东之际,在南澳岛发动兵变,不仅袭杀延平总兵纪世良,还“拐带”火器营及其他各镇兵马六千余,大小船只两百多艘。随后,更是领兵夺取了台湾,让自己颜面无存。 待去年十二月,郑芝龙又宣告反正归明,并派人通知长子回返福建,以聚实力,却遭到郑森拒绝,依旧占据台湾,并大肆清洗郑芝龙派驻的亲信将领和官员,礼送回福建。这般情形,竟然是想着以台湾为据点,舟师袭扰清虏沿海、沿江城埠,借机发展壮大个人势力,同时还做出一副为永初朝廷忠臣孝子模样。 虽然自己的心腹幕僚建议,任由郑森在外发展,彷三国诸葛世家,为郑氏多留一条出路。但这个逆子,竟然丝毫不顾父子之情,不仅对自己不假于颜色,还频频勾连福建镇水陆两师官员将领,招揽至其麾下,借此发展自己的势力。 听说,这个逆子如今已经拥兵一万六千余,除了占据台湾,还在琼州府占据了几处据点,被永初帝封为靖武侯,荣耀之极。 “我们聚兵往攻余杭苏松,会不会被潮州府的高一功、袁宗地等人所乘,袭了我们漳州和泉州?”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