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五章 大齐王国(2 / 3)

1635汉风再起 重庆老Q 2321 字 2023-02-19

们汉洲水师的主要任务从破袭荷兰商船转变为全力移民事务上面。但我们水师专业战舰的建造不会停止,计划以每年新增一到两艘的速度,补充至水师各舰队。而且,我们的战舰将会建造得更大,火力更猛,防护方面也会力争更坚固。” “我们汉洲未来的对手没有变,仍旧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三年的战争进程中,我们汉洲水师主力几乎没有与荷兰战船面对面对决过。除了我们海上力量的实力弱小,还有我们水师官兵在海上技战水平方面全方位落后于荷兰人。但我希望我们汉洲水师在经过十年的发展,在下一次与荷兰人发生战争时,至少可以在局部海战上,能与荷兰人进行正面对决,并彻底可以掌握汉洲本土的制海权。” “故,汉洲水师在未来十年时间里,不但要辅助汉洲远洋运输总商社完成每年移民任务,还要精习演练海上最新战法,缩小与荷兰、西班牙等西洋海上强国的技战水平差距。诸位,我汉洲四面皆海洋,未来重大商贸利益亦皆在海外,与诸多领地和神州大陆的联系更是全凭舰船往来。所以,你们现在重任在肩,强盛汉洲,发展汉洲,沟通外联,均靠你等。” “我等定不负大统领之期许!不负汉洲之望!”在座的水师主要军官齐声应诺道。 “汉洲限于人口基数不丰,水师兵源亦为薄弱。”齐天继续说道:“此后水师三支舰队不妨多多去招揽那些南洋、大明、日本,乃至朝鲜海域的海盗势力。我汉洲经与荷兰一战,想必能引来众多海盗势力的关注。他们若想有一个好的出身,我汉洲将会是一个他们最好的选择。” 汉洲水师军官点头,深以为然。他们从四年前开始招揽活跃在南洋海面上的海盗势力,陆续也有一两千人来投,极大地充实了汉洲的海上力量。但数年来,海上风浪、疫病等各种风险,损失的水手也有数百人,而自身培养的水手数量有限,还要顾及捕鱼、运输、探索等其他海上部门的需求,使得汉洲的水手总体数量一直紧缺。 为此,汉洲那些只是经过数月近海捕鱼经验的移民,会很快被征召至水师战船或者运输船上充当临时水手,然后再从残酷的海上风浪中进行淘汰筛选能适宜操船的水手。汉洲所有舰船上,有近半的水手,在海上操船时间都不超过三年,这也是汉洲水师整体海上战斗力不高的原因之一。 相较于水师规模将持续扩大,作为汉洲主要陆战力量的陆战队却是仅仅维持目前八个连队的规模。其中,六个连队满编,两个连只配置了军官和士官,属于架子连队,总计人数仅九百二十多人。 考虑到新生岛那边需要适度介入安南、柬埔寨和占城等国的事务当中,汉洲本土将派驻两个满编连队,辅以三百多乡兵,以维持汉洲在当地的武力。 汉兴岛因为要面对日本、大明等国家复杂局面,亦派驻两个满编连队进驻,辅以当地三百余名乡兵,保持对该地区进行应有的武力投射。 帝汶岛北部的镇海堡(原帝力城)和威远岛的威远城(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斯比港)各驻一个满编连队,辅以当地乡兵组织,确保两地的安全。 剩下两个不满编的架子连队均部署在汉洲北部的的建业府,若各地需要应援,则在补充士兵后,可快速前往支援。 以汉洲九万人口规模,维持水师舰船及陆战队近四千官兵,还是有些吃力。而且汉洲各行各业,几乎都处于缺人的状态,甚至有些官员要求,让帝汶岛和威远岛两个海外领地加大捕捉土人数量,运回本土以填充农业、采矿、建筑,以及汉洲境内兴起的无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 ——————————— “想不到汉洲的城市建设不仅规划合理,布局严整,而且整体规模也非常巨大呀!”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巴达维亚总督科内利斯·范·德林带着几个随员,在数名汉洲巡警的保护下,正在参观游览建业城。 为了观礼汉洲建国大典,德林总督三日前乘坐武装商船来到了汉洲建业城。到来的第二天,他与汉洲那位年轻的统治者礼貌性地进行了会面,双方再次重申了东印度公司于汉洲之间的和平,以及双方致力于维护整个东印度群岛海上秩序的意愿。对于未来的市场开放和双边贸易的问题,德林总督惊讶于对方似乎比他还要热衷于此。 这位年轻的汉洲统治者建议双方对贸易往来,不要进行任何干涉,也不要加以限制,允许商品自由地输入和输出,取消繁琐的进出港手续和各种税费。 如此看来,汉洲对于外界货物的输入,怀有急迫的心态,这一定是因为这个贫瘠的大陆无法提供汉洲人所需的各类生产生活物资。既然如此,这岂不是正好可以发挥东印度公司的商业和海上运输优势,掌控汉洲的贸易主导权,继而将汉洲纳入东印度公司的殖民体系。 “我觉得,汉洲人对于城市建造方面有其独到的专业优势。”德林总督说道:“我们巴达维亚市政厅的建设已经停滞了三年多时间,现在是否可以交给他们来重新设计、建造。还有,他们那种可以加固建筑物的材料,是否可以引进,以便我们能对各个商站据点的防御进一步的加固?” “总督大人,我认为,汉洲人不会将那种加固建筑物的材料传给我们。”一个高级商务代表摇头说道:“这种材料对于加强城防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一定会保存这个材料的制造秘密。” “那我们就更要想法设法地获得这种建筑材料的制造方法。”德林总督说道:“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