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深知寡人之心啊!(1 / 3)

如果了解中行寅这个人会发现一点,他的政治眼光一项差得很离谱。 中行寅早年接手中行氏,成为家主之后执行的是跟随范氏,搞了一出范氏和中行氏联合起来占晋国六成实力,邀请了很多列国参与内战,明明实力战局绝大优势,最后却是打输了内战的戏码。 手里那么多王炸,最后偏偏给输了?这不是实力差距的问题,摆明就是领导者无能。 有鉴于中行寅的眼光十足差,听到建议的智瑶不得不谨慎点。 因为安排了不少人过去当卧底的关系,有些卧底混到了中高层的位置,原国这边对赵氏代国的情报很详尽。 根据一些情报显示,赵氏代国以不到五十万的人口,总兵力却是达到了十八万这个惊人的数字。 在过去的那些年,赵母恤死盯着楼烦不放,主动挑起了多次的战争,十次里面输了一两次,其余都是获胜,又有两三次可以获得很多战利品。 等于说赵母恤的赵氏代国像是依靠从楼烦吸血来维持发展,不止再获取牧畜上面,还让人口迅速得到增加。 赵氏代国能够征召十八万人成为战斗力?这个数量比原先好多拥有百万人口的列国都要多得多了。 用一个术语,赵母恤搞得是全民皆兵模式,拉出来的参战士兵,他们之中有男有女,年龄从近六十岁到十三岁左右。 参考历史的话,当前的赵氏代国与匈奴很像,从本身挖掘出更多的侵略力量,玩的就是那手以战养战。 智瑶问道:“义渠可战之兵多寡?” 既然中行寅建议原国当黄雀,怎么都该对义渠和赵氏代国有充足的了解吧? 原国中枢关注赵氏代国与义渠的力度不同,针对赵氏代国比较早布局,后面明白义渠的威胁才进行布局,能够获得的情报出现比较大的差距。 中行寅显然是有精心的准备,开始一一述说自己对义渠的情报刺探。 现如今的义渠总人口到底有多少很难说,只能从义渠屡次出兵数量来进行猜测。 考虑到游牧族裔的动员率比农耕族裔会更具备灵活性,游牧势力的每动员一个人,相当后面还有两到四个人左右;也可能一人出战,后方还有数十人乃是更多人没事干。这个要将联络考虑进去。 不过,总的来说游牧族裔的动员率一般比农耕族裔要高得多,近百万人口动员出四五十万大军很稀松平常。 中行寅提了义渠近几年出动的军队数量,一般在六万到八万之间,那么义渠的总人口应该是有三四十万的样子? 赵氏代国五十万左右的人口,屡屡动员十万以上的军队。那是赵氏代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比较特殊的关系,不能套用在其他势力。 “若是极限动员,义渠或有十万兵力?”中行寅做出了总结。 智瑶并不知道历史上秦国被义渠几次逼得很惨的事情,讲真心话是有点瞧不起义渠的。 当然了,目前的义渠并不是最为鼎盛的时期,他们才刚刚掌握“游而不打”的战法,需要更多的时间理解“敌进我退,敌退我扰”的精髓。 需要让智瑶在意的是,义渠从秦国获得了一批匠人,估计掌握了更为先进的开采以及冶炼技术,加强参战人员的持械质量。 此前各个与异族接壤的列国,他们对上周边异族之所以好打,原因在于列国的军队职业化和武器装备、战术战法上的优势。 不过,中原王朝面对北方游牧族群通常会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优势,仍旧每每出现中原王朝被游牧族群打得满头包的战争,从中能发现战术战法充分主导了战争的胜败。 比如到了西汉,汉军用铁器与手持青铜武器的匈奴作战,一开始就是全面处于劣势,后面汉军也研究出新的战法,才慢慢打得有来有往,直至后面能够压制匈奴。 那就是匈奴在战术战法上一种优势的展现,搞得明明有六千多万人又在科技层面占优的汉帝国需要花费近百年才打崩匈奴。 匈奴人的战术精髓并不复杂,每每出其不意偷袭汉帝国边疆成功,一旦汉军战局优势就不与之交战,汉军来了就猫起来,再重复趁着汉帝国属于防备搞偷袭的那一套。 原国近些年不是完全放纵赵氏代国,难就难在找到赵氏代国的主力,并且很难逮住正确的栖息地。 不开玩笑,原军知道赵氏代国在九曲之地,可是这个九曲之地相当大,一旦赵氏代国得知大批原军来袭,他们就往阴山里面躲,想在广袤的阴山里面找到人,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如果原军的数量少,赵母恤就能集中优势兵力试图歼灭。 原国与赵氏代国的战争,很早就进入到钓鱼模式,通常情况下是赵氏代国在躲,搞到赵母恤明明有筑城的计划,一再拖延下来连地基都没有开始弄。 中行寅说道:“赵母恤不愿与大原交战,与义渠交战则有利可图。若赵氏代国胜,便可进军义渠,夺地或许赵母恤不为,夺人则十分渴望。” 要不怎么说赵母恤是在诸夏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人呢?充分了解到没有足够的人想完成什么事情非常不容易,只有人口充足才能保证国力的上升。 智瑶对增加人口的贪欲一直没有停止,好几次都忍不住想颁布法令强制多生,清楚相关体系跟不上才又硬生生忍住。 “确实!有义渠的人口做诱饵,赵母恤明知道其中风险也愿意冒险的吧?”智瑶用奇异的目光打量自己这位叔父,不太明白中行寅是突然开窍,还是得到高人指点。 智瑶有些话必须说明白,道:“如若大原在秦地集结大军,赵氏代国、义渠必会知晓,原有大战也将消弭。” 中行寅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