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列国近况以及敕封众臣(2 / 3)

讲的是那些原楚国人十分抗拒原国的统治,时不时闹事都还算是轻的,有组织和成规模起事在短短不到一年之内发生了二十七次。 最诡异的是什么?没有楚国朝堂没有派人搞事,起事都是原楚国人的自发行为。 原国对待新近纳入统治的楚国人跟其它地区一样,周地、鲁地等地方会有抵制情绪,有组织和成规模的起事也有,只是相比起楚国人,其它地方简直能够称得上迅速接受现实。 智瑶已经派人前往楚国,不是要趁着楚国虚弱宣战,使节的任务是与楚国达成和平。 原国会做出不再入侵楚国的保证,前提条件是楚国宣布接受现状。 这是什么套路?无非就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操作,要让沦陷区的楚国人认清被楚国君臣抛弃的事实,会不会产生怨气或其它,一定是会有的。 只要楚国君臣被厌恶和憎恨,说不定某一天沦陷区的楚国人,他们会成为灭亡楚国的急先锋? 智瑶还准备了另一个方案,一旦楚国君臣足够清醒拒绝和平建议,原国只能将当地名下土地超过千亩的人以及有名望的人迁徙走,随后再戒严相当一段时间。 这一套是智瑶学自西汉时期,小猪仅仅用这一套做法就牢牢控制住了整个国家,并且成功有效地一次又一次打击了地方豪强,保证了官府对地方的有效统治。 事实上,智瑶很想在原国大搞一次土地厘定和人口普查,奈何时机着实不对。 真不是缺乏相关的操作人员,智瑶花费了那么长的时间和投入无数资源培养人才,相关的行政人员真的不再缺乏。 限制智瑶的原因是厘定土地和普查人口,势必会让国家出现动荡。 韩氏已经退让,致使狐氏、钟氏等一些家族产生警惕,再有新的动作就很不合适。 另外,韩氏的退缩让智瑶做出了用十年时间扫平天下的计划,需要保证内部维持最大的稳定。 “我王,诸事已然准备就绪。”豫让过来汇报。 智瑶转头看了一眼窗外。 阁楼足够高,能看到远处的山脉。 到了冬季,如今的旷野已经是青黄斑斓的一片,再有半个月左右就该迎来第一场雪了。 智瑶站起来走到外面的阳台,向下俯视能看到全副武装的一队队亲卫,更远的地方则是站岗的士兵。 “不管是叫‘长安’,还是取名为‘中京’,总之是应该修筑了啊?”智瑶并不喜欢以他国都城为自己的首都。 既然秦国已经崩溃,智瑶为什么不选择将都城设在秦地?一来是原国当前的重心在于大河以南,再来的问题着实是多多。 一旦智瑶将都城设立在秦地再将函谷关修建起来,安全倒是有足够的保障,问题是显得过于偏远了。 智瑶真要将都城设在秦地,首先要进行超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仅是这点就难以办到。 历史上的秦国,进行统一之战阶段的都城安全,不是简单因为有函谷关的存在。 文人很喜欢强调“以人为本”,认定城墙再高再厚,不得人心一样会灭亡。 一样是秦国,乃至于都变成了秦帝国,始皇帝统治的秦国可以横扫八荒六合,轮到秦二世却落得了一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西汉、东汉和李唐的都城一样在关内,到了该失去国祚之时,关隘与城墙一样没有起到丝毫作用。 都城在关内的王朝都面临一个相同的难题,国家兴盛的时候,关内的产出不足以提供都城的消耗,并且对很多区域的掌控力极其之低。 不是在开玩笑,强悍如汉武帝刘彻和唐太宗李世民,他们一辈子几乎有半辈子是在跟山东的家族做斗争,原因就是距离太远使得鞭长莫及,哪怕时不时清除了一茬,奈何就是铲除了一些还有更多。 在资源利用率上面,都城设在关内的王朝,他们对西南与东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着实是异常低下。 因为距离实在过于遥远,耗费在运输途中的消耗着实夸张,不运就是给地方做强做大的机会,运的话可能消耗人工却是几近没有所得。 怎么办?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哪怕是运到都城会亏本,该运还是得运,总比地方坐拥庞大资源,有野心家利用起来强。 智瑶下了阁楼,立马有甲士围拢上去。 甲士的站位角度封死了任何人上前的可能性,并且有远程武器袭击而来,能够第一时间充当肉盾。 “韩侯、狐侯、钟侯,程伯、辅伯、杨伯、董伯、孙伯、司马伯、阳伯,张子、杨子、崇高子、艾子、宁子、肵子,长丘男、甘男、赵男……” 豫让紧紧跟在智瑶身后一侧,念出了一大串的名单。 那些都是今天会受封爵位的人,以侯、伯、子、男的排序一一接受敕封。 获得侯爵爵位的三位不用多说了。 程宵、智徐吾、程朔、辅果以及孙武、司马穰苴、阳虎都将受封伯爵。 仅剩下一座城池的卫国和齐国,本来也在受封之列,会得到一个伯爵的爵位,智瑶直接两人从名单上划掉,理由是不想刺激保有国祚的其余诸侯了。 三桓的当代家主,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获得了子爵的爵位。 受封男爵的人比较多,其中的四成是晋国原来有大夫爵的贵族,一成是遭到吞并且对原国有功的列国旧贵族,五成是原先并非贵族从底层爬起来的众人。 在智瑶看来,给智徐吾、程朔以及孙武、司马穰苴一个伯爵的封赏着实有些低了,问题是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安慰将会失去一些封地的韩氏、狐氏和钟氏。 作为一国之君真不是可以任意妄为,想要保证国家的安稳,乃至于将国家治理得蒸蒸日上,需要进行思考的事情多到可怕,做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