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提前进入南北朝?(2 / 3)

使节。 楚国使节过来想谈的事情就一件,想要赎回“渭水之战”和“茅之战”的战俘。 两国的关系怎么样之类,楚国使节一概没有提到,有所触及也是很快转移话题。 越国使节就强调一件事情,友好、友好、还是友好! 能够看得出勾践想对楚国和原国骑墙,不会立刻选择一方,同时也不会轻易选择一方。 宋国使节谈的事情比较多,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加强互相之间的互通有无。 关于正式结盟这件事情?宋国使节隐晦提到时机有点不对,又很想原国继续入侵郑国,双方可以在针对郑国方面进行不结盟的合作。 郑国使节所提的话题不复杂,消弭互相之间的敌视,互相更换封地的一系列后续问题。 可以的话,郑国使节还是很想得到来自原国的支持,郑国则是继续跟宋国扛上。 其余国家?除开老巢丢了的鲁国之外,其余小型诸侯国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 鲁国使节的出使就干一件事情,哭,除了哭,就是哭,哭求原国放鲁国一次。 先后接见了那么多国家的智瑶倒是没有感到什么疲惫,当夜召集三公九卿以及一些部门的重要官员,连夜开起了大会。 “楚国与我,敌意颇大。”韩庚听完就品出这一个。 派出使节团是一种建交,然而楚国并没有恭贺原国的建立。这就是敌意最明显的一种展示。 楚国并没有将事情做绝,起码没有质疑智氏立国。 这个就要提到智瑶后面将国号定为“原”那么一回事了。 依旧使用“唐”当作国号的话,楚国提出质疑会更有法统性质,其余列国哪怕不想得罪智瑶,他们多少也要跟着“哔哔”几句的。 那个“兵强马壮者为天子”可不是现在的主流,并且不能小看法统性的重要性。 智徐吾说道:“楚君仍旧卧床不起。听闻秦医亦是束手无策?” 瞎了一只眼的楚君章活着回到“郢”都,长期以来却是受到了病痛的折磨。 如果没有解决发脓的医术,长久时不时发一次高烧无法得到根除,不知道楚君章还能熬多久。 钟全说道:“楚俘不可应赎。若是开战,此些人等便是北伐之兵。遑论此俘皆有用处。” 以前智氏是晋国的一个家族,抓了多少战俘都是自家的奴隶。 等待智氏化家为国之后,其实奴隶也能算智氏的财产,但是私产与国有资产的界线就不是那么清楚了。 各国的公族都是那么一回事,并非智氏这边存在特例。 韩庚附合道:“楚俘用于修渠,如何可归?” 在智氏没有化家为国之前,第二个五年计划只是智氏一家的事情,轮到现在的情况发生转变了。 首先,各个家族纳赋也是存在期限,一旦服役期限超过,肯定指望着国家提供粮秣的啊。 晋国无非就是卿 。位家族强横崛起,搞得那一条界线越来越模糊,要不然一开始国家也是需要成为各个家族的后盾,某个家族拿不出那么多粮食,国家就该提供支持,国君的放贷业务也就来了。 原国没有卿位家族,好多规矩也被更改,再有智瑶设下的红线,各家族在某些方面吃了亏,智氏是不是应该有所补偿? 当然,并不是智瑶全面启动第二个五年计划了。 这次“第二个五年计划”遭到拆分,新的“三年计划”在今年实施,需要挖一条从鸡泽到“曲梁”的水渠主干道,动用的就是来自各国的战俘。 智氏的产粮多寡,确确实实是跟国家实力挂上钩,变成了大家在乎的事情。 “楚君恐难食用新麦。”智瑶轻声说道。 众人脑子里想到了一个人物,进而想起了晋景公的典故。 伤口发脓难止,一再反复高烧,不得败血症就怪了。 当前时代的医术就那样,小小感冒都能丧命,何况是败血症?绝对死定了啊! 大家脸色逐渐变得严肃。 他们不得不神情变得肃然,一切只因为楚君章薨逝之后,楚国必然发兵北上进行复仇。 看楚国新任令尹的一些举动,摆明了就是在为战争做准备,楚国与原国新一轮的大战爆发,也许就在下一刻了。 智瑶又说道:“越国频繁刺探莒国,或将用兵莒国。” 韩庚问道:“越国攻打莒国,为躲避我等与楚国逼迫?” 那个其实是越国既定的战略目标,显然想继续执行下去,并且越国君臣的打算被韩庚说对了。 一些线报表明一点,越国重新开启了修筑城池的动作,再把夫差修运河的工程启动,看似在为了征讨莒国做准备,何尝不是勾践也有争霸的雄心呢? 智瑶琢磨着,只要原军再一次大胜楚军,或许能勾引越国对楚国动手,否则一旦运河修好,到时候越国能做的选择就多了。 其他国家使节提到的事情怎么解决,后面原国君臣交换意见,拿出了回应方案。 没有出错的话,接来下原国有很多硬仗要打,倒不全是真刀真枪的战争,邦交战场上的交锋会更激烈一些。 “宋国乃是重中之重。”孙武近来比较少发表意见,每每提到一件事情就是关键。 智瑶看向韩庚,说道:“司徒为使,出访‘商丘’。” 老实说,韩庚一点都不想外出办公。 局势变化太大,不止化家为国的智氏一大箩筐的事情,韩氏自家同样有一大堆事情亟待得到处理。 然而,韩庚不敢拒绝,同时也没有拒绝的理由,甚至要表现出智瑶将这等要害大事托付的感激。 没有人提起鲁国使节的事情,倒是郑国使节的请求被拿出来反复商讨了。 郑国想要和平,原国君臣商议后决定赐予和平,就是做事手段不能那么直接,该要的好处不能少。 并不完全是原国